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
真实故事中的生态治理“检察密码”
  ■记者 付先锐 贾华
  2025年暑期,贵阳文旅经济再创新高,游客量同比激增40%。在这座“森林之城”蓬勃发展的背后,一场静默的生态保卫战悄然打响。贵阳市检察机关交出一份特别的“生态账单”:全市办理生态环境公益诉讼案件85件,制发检察建议21份,案件类型从传统污染拓展到珍稀鸟类、濒危植物等12个生态单元。这组数字的背后,有许多检察官们用脚步丈量山水、用科技破解难题的真实故事。
  猎杀“直播间”:虚拟世界的生态狙击战
  2022年9月15日深夜,观山湖区人民检察院检察官盯着电脑屏幕,“弹弹精品”直播间的弹幕如暴雨般刷屏:“打中翅膀了!”“快捡猎物!”直播中,远红外热成像仪的绿色光斑正锁定一只珠颈斑鸠,随着一声闷响,羽毛纷飞。这个画面刺痛了检察官的神经,这已是检察官连续第3天追踪该直播间,单场10万+的观看量让非法狩猎行为像病毒般扩散。
  观山湖区人民检察院公益诉讼检察部门掌握线索后,于2025年1月15日以行政公益诉讼立案调查。经调阅卷宗和查看直播平台视频资料、询问涉案人员查明,5人共同策划通过网络平台销售狩猎工具。为提高销量,他们在观山湖区、花溪区寻找野生鸟类栖息地,直播猎捕过程,传播非法狩猎行为和方法,累计非法狩猎1只珠颈斑鸠、1只灰胸竹鸡、5只棕胸竹鸡,价值6300元。6天后,检察建议送达相关单位。
  2025年3月13日,多部门联合约谈现场,涉案人员吴某低着头、攥紧拳:“我们以为隔着屏幕没人管……”观山湖区人民检察院检察官出示无人机航拍的狩猎现场照片,照片中被破坏的湿地植被与被捕杀的国家“三有”保护动物形成强烈对比。最终,5人被处以罚款,直播间被永久封禁账号,案件同步移送公安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农膜“白色伤疤”:万亩良田的重生之路
  2025年1月,修文县人民检察院检察官来到修文县洒坪镇田间,蹲在田埂上,手指划过一块嵌在泥土中的农膜碎片。“这玩意儿埋在土里10年都不烂,玉米根都扎不下去。”村民老张的话让检察官心头一紧。
  修文县1.5万余亩覆膜农田中,像这样的“白色伤疤”随处可见,农膜回收率不足30%。
  “我们不是不想回收,是收了没地方卖!”这是2025年2月19日,修文县人民检察院听证会的现场,种粮大户老周的发言引发共鸣。听证会上,检察官展示了无人机航拍的农田全景图,白色斑块在绿色田野中格外刺眼。经过3小时磋商,各方达成共识:增建4个便民回收点,每吨回收农膜补贴50元,同时推广可降解地膜试点。
  6个月后,当检察官再次来到洒坪镇,老张的合作社仓库堆满了打包好的农膜。“现在每亩地能多收200斤玉米!”老张指着墙上的《农业废物资源化利用工作方案》,上面清晰记录着全县农膜回收率跃升至90%的蜕变。
  废机油“黑色暗流”:科技织就的治理天网
  2023年9月,清镇市某汽修店暗访现场,检察官戴着执法记录仪,看着一桶桶废机油被倒入下水道,不禁眉头紧锁:“这些油渗进地下水,够喝一壶的。”
  据统计,贵阳市辖区内注册有营业执照的机动车维修企业多达2841家,未办理营业执照却从事相关经营并产生危险废物的有705家。为此,贵阳市检察机关创新构建“督促机动车维修及其废机油脱管漏管环境污染防治监督模型”,快速精准发现污染线索。
  清镇市人民检察院依托监督模型,以机动车维修店定点经营为突破口,从相关法律法规中解析出数据对比思路。通过调取关键数据进行比对,发现相关线索,并进行严谨调查核实。但鉴于问题涉及跨区域、普遍性、多发性,单靠一地力量难以彻底解决,清镇市人民检察院将线索移送至贵阳市人民检察院。贵阳市人民检察院依法立案后,依据相关规定向相关单位制发检察建议,同时建立联动监管机制,强化协同共治,打破信息壁垒,形成监管合力。
  2024年10月,该模型在全国检察机关大数据法律监督管理平台上架,迅速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应用。全国116家检察机关纷纷应用模型,制发检察建议38件,督促解决脱管、废机油流向不明等问题200余个,从源头上促进机动车维修行业依法规范管理和处置废机油,为全国生态环境治理提供了技术参考。2025年1月,最高检公益诉讼检察厅将模型作为办案指引印发至全国应用借鉴。
  当黔灵山的猕猴在新修复的生态廊道跳跃,当南明河的白鹭重新栖息在浅滩……贵阳市检察机关用真实故事诠释着生态治理的“检察密码”。未来,贵阳检察人将继续以“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为标尺,在数智与法治的双重护航下,书写更壮丽的生态文明答卷。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23 DDCPC.COM 贵州法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