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
织密“AI谣言”拦截“防护网”
  ■潘铎印
  形形色色的“AI谣言”,严重误导公众,造成社会恐慌。今年2月,四川筠连县“2·8”山体滑坡发生后,部分自媒体账号用AI软件翻炒拼凑旧闻,传播如“4名遇险学生被路过的司机救出”等帖文,诸多错误信息给抢险救灾带来严重困扰。今年暑期,全国多地进入汛期,持续强降雨天气导致内涝、洪水等自然灾害频发,有网民借机散布不实信息,如编造“乌鲁木齐南山板房沟突发山洪”“海啸来袭上海紧急转移30万居民”等虚假视频图文,夸大汛情影响,严重误导公众。
  不让“AI工具”成为造谣者传播谣言的温床。加快完善相关立法,对AI模型开发者、服务运营商、内容发布者等各方主体,设定明确的审核与合规义务,落实“谁开发、谁负责”“谁发布、谁担责”的原则,健全法律责任体系,不让AI技术成为“谣言工厂”。相关部门要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制造虚假新闻的个人和机构,严惩网络谣言制造者、传播者,依法亮剑,猛药去疴,建立全链路监测、信息溯源与联动处理机制,保持高压态势,不让“AI工具”成为造谣者传播谣言的温床。
  健全法律制度,引领技术向善。2022年11月,国家相关部门发布的《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明确要求,深度合成服务提供者和使用者不得利用深度合成服务制作、复制、发布、传播虚假新闻信息。2023年8月施行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规定,提供和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不得生成虚假有害信息等法律、行政法规禁止的内容。将于9月1日起施行的《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也给AI技术使用划定了红线和底线,明确了责任边界,为守护清朗的信息环境筑起坚实制度屏障。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AI技术开发者要做“算法向善”的守门人,开发对事实更加敏感的语言模型,对用户输入的内容采取干预措施,减少AI生成误导性内容。网络平台要严格落实责任,健全AI生成合成内容审核机制,提升技术检测能力,建立完善AI谣言识别机制,对利用AI造谣的用户采取“封号”等禁止性措施,遏制谣言、虚假信息在传播链路上的蔓延,筑牢“内容防线”。
  AI技术要坚持“智能向善”,为增进人类福祉服务。政府引导、多方联动和公众参与,形成“技术+法律+社会”的协同治理模式,织密谣言拦截的“防护网”,提升公众媒介素养,推动AI技术在法治轨道上高质量发展,让网络空间更加天朗气清。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23 DDCPC.COM 贵州法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