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茜给学生上法治课。 ■ 记者 姚强 冉龙飞
江口县有间“茜姐”检察工作室,无醒目招牌,却是未成年人心中最温暖的港湾;非独立机构,却凝聚起跨部门保护合力。
自2021年成立以来,江口县人民检察院“茜姐”工作室以法律为盾、关爱为光,构建覆盖未成年人司法保护、权益救助、预防犯罪、社会支持的全链条防护网,让每株幼苗在法治阳光下茁壮成长。
“茜姐”之名:从个体温情到团队守护
2019年,江口县人民检察院检察官杨茜在办理一起未成年人盗窃案时,看到年仅15岁的嫌疑人小杨(化名)蜷缩在椅子上,眼神中交织着恐惧与迷茫。那一刻,她心底涌起一股感慨:“这孩子不是坏,只是一时糊涂。”这句发自肺腑的感慨,最终成为了“茜姐”工作室诞生的初心。
杨茜曾在一次座谈会上坦言,许多未成年人走向犯罪或遭受侵害的背后,往往潜藏着家庭监护缺失、学校教育缺位、社会关爱不足等深层问题。她深刻意识到,单纯的司法办案难以触及这些根源,必须延伸检察职能,将保护端口前移——这一理念,为“茜姐”工作室的成立奠定了基石。
2021年6月,江口县人民检察院正式挂牌成立“茜姐”工作室。工作室由杨茜牵头,吸纳了刑事检察、民事检察、行政检察、公益诉讼检察等多部门骨干,组建起一支关爱未成年人成长的专业化团队。
“‘茜姐’不只是一个人,更是所有用心守护孩子的检察官的代名词。”该团队现有27人,涵盖青年检察官、检察官助理及书记员,其中1名员额检察官、1名助理与1名书记员常驻办公,女性占比70%、青年占比96%,兼具法学、社会学等专业背景,另聘教师、医生、社区工作者等为“特约辅导员”。该工作室秉持“预防就是保护,惩治也是挽救”理念,深耕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创新构建“党建引领+司法办案+法治教育+社会治理”四位一体工作模式。
自2021年成立至今,“茜姐”工作室先后获“全国巾帼文明岗”“贵州省青年文明号”等荣誉,团队涌现“全国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先进个人”等先进典型,相关工作经验被上级院推广,成为江口县未成年人保护的亮丽名片。
司法实践:以教育感化重塑迷途青春
“感谢检察官给我重新做人的机会,我再也不会犯傻了。”江口县人民检察院听证室内,17岁的小吴向听证员深深鞠躬。此前,小吴因伙同他人盗窃摩托车被审查起诉,“茜姐”工作室介入后,经社会调查发现其父母离异、随年迈的奶奶生活,因缺乏管教误入歧途,但认罪悔罪态度好且系初犯。
“茜姐”工作室随即启动“诉前评估机制”,联合社工、心理咨询师开展心理测评和家庭访视,最终作出附条件不起诉决定,设6个月考验期。期间,该团队为其制定个性化帮扶方案:联系职校提供汽修培训,安排志愿者跟进思想动态,协调社区为奶奶申请低保。如今,小吴已成为汽修店学徒,月入3000多元,还主动承担起照顾奶奶的责任。
这个案件是“茜姐”工作室办理众多案件的一个缩影。针对未成年人犯罪特点,工作室创新“三必访、四跟进”工作法——涉罪未成年人家庭、学校或社区、帮教基地必访;思想动态、学习就业、家庭关系、社会融入跟进,以精准帮教助其回归正途。
该工作室以“双向保护”为核心,既严惩侵害未成年人犯罪,又倾力挽救涉罪未成年人。同时,依托“案前引导侦查+案中亲职教育+案后跟踪帮教”一体化模式,结合不公开听证、第三方帮教等方式,帮教及挽救率达100%,促其正视错误、改过自新。
据统计,该工作室依法助未成年人获精神抚慰金、抚养费等20余万元;通过“司法+社会多元救助+心理疏导+爱心帮教”模式,救助40名未成年人,发放救助金36.6万元,覆盖精准扶贫户、低保户25人、残疾人5人,还助力1名未成年被害人考入大学、2名获康复治疗。
预防为先:织密法治教育防护网
“同学们,遇到校园欺凌时,要勇敢说‘不’,更要学会保护自己……”在江口县第三小学的操场上,“茜姐”工作室的检察官正通过情景剧、知识问答等形式,为学生们上法治课。
在校园法治教育方面,该工作室常态化开展“法治进校园”活动,每年覆盖全县所有中小学,累计开展40余场。同时,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设计“分级课程”,让法治种子在不同成长阶段扎根。每到开学季,检察官们还会走进校园上好“法治教育第一课”,以典型案例为载体,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讲解校园欺凌的定义、危害、预防及应对方法,并普及民法典等相关法律知识。
在互动体验式普法上,该工作室注重“请进来”与沉浸式体验相结合。通过举办“检察开放日”,邀请学生走进检察院,通过模拟法庭、参观未成年人检察工作室等活动,让孩子们近距离感受司法程序。此外,创新采用模拟法庭比赛、巡回审理进校园等方式,开展沉浸式普法,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代入感。
在家庭协同教育层面,该工作室着力凝聚检察、学校、家庭的保护合力。检察干警结合《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围绕校园欺凌、性侵未成年人、网络安全等内容宣讲,重点解读家庭教育,引导家长从言传身教、陪伴养育、安全教育等方面依法履行职责,推动家长与孩子“双向奔赴”,共促优质家庭教育。
在社会广泛普法方面,由青年检察官和检察官助理组成的“‘茜姐’巾帼普法志愿队”,建立“定点+流动”普法机制——在乡镇集市设“法治摊位”固定服务点,搭配“普法大篷车”流动课堂,将法治宣传延伸至田间地头、社区角落。2023年以来,已开展活动30余场次,覆盖3个移民安置点、9所乡村学校及10个乡镇。同时,工作室积极运用新媒体,依托“两微一端”开展“茜姐”普法,定期推送未成年人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解读、典型案例分析、普法视频等,线上累计发布50余期,阅读量超万次。
通过丰富授课模式、创新普法形式、联动多方力量,“茜姐”工作室持续织密法治教育网络,筑牢未成年人保护的“防控线”。
联动共治:汇聚“检察+N”保护合力
“未成年人司法,绝非对正义标准的降低,而是以符合未成年人身心特点的特殊形式和充满温度的教育挽救措施,致力于保护、感化与矫治,引导迷途少年走向新生。”江口县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李毅表示,“茜姐”工作室坚守“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则,既当惩治侵害者的“严父”,又做呵护受害者的“慈母”,让司法力度与温度并存。
期间,“茜姐”工作室主动延伸检察职能,联合当地法院、公安、教育、民政等12个部门成立保护联盟,建立“信息共享、线索移送、个案会商、联合救助”的常态化工作机制。以落实“一号检察建议”为抓手,联合制定《江口县教职员工入职查询实施办法(试行)》,督促县教育局对2000余名在职及新招录教职员工开展入职查询,筑牢校园安全防线。
同时,该工作室将已建成的“江口县未成年被害人一站式救助中心”“江口县妇女儿童维权工作站”“江口县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工作站——‘检爱’启航站”进行功能整合,形成集心理疏导、家庭教育指导等为一体的社会司法服务体系,为未成年人及家庭提供全方位支持。
据统计,该工作室已为130余个家庭提供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发出《责令接受家庭教育指导令》《督促监护令》130余份;针对校园安全管理制发检察建议2份,针对娱乐场所、网吧等违规向未成年人开放问题制发检察建议5份,切实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
“未成年人保护是系统工程,‘茜姐’工作室的可贵之处在于打破部门壁垒,让检察职能与社会资源有效衔接,形成‘众人拾柴火焰高’的保护格局。”江口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沈鑫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