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
长顺县推进“网格+阵地+积分”基层治理机制:
激活基层治理“神经末梢”
  ■ 记者 罗翔
  “王警官,隔壁老李和小张因为菜地边界的问题吵翻天了,您快来劝劝!”一大早,长顺县摆所镇松港村的大喇叭还没响,村民老刘就连忙找到挂村警长王警官。
  半小时后,王警官骑着警用摩托赶到地里,蹲在田埂上翻出土地确权档案,指着界碑耐心劝说老李和小张。没多久,两人达成共识,各自回到了自家的菜地忙碌。在长顺县“网格+阵地+积分”基层治理模式下,这是一个再寻常不过的片段。
   警徽照亮村头路
  “以前村里有事,得打三四通电话才能找到人。现在,挂村警长每周三雷打不动驻点,谁家房顶漏雨、哪家孩子落户难,他本子上记得比谁都清楚。”说起挂村警长,鼓扬镇岩上村村民翻出手机里的“警民联系卡”,上面印着民警的照片、电话,还有“四大员”职责清单。
  长顺县给辖区95个村(社区)都配上了这样的“贴心人”,这些民警每周至少“泡”在村里一天,既当“宣传员”又当“调解员”,不仅把反诈防骗手册送到田间地头,而且在晒谷场就能开纠纷调解会。同时,他们还是“联络员”和“服务员”,发现安全隐患立刻上报,还帮独居老人代缴水电费……他们事无巨细地守护着辖区的平安。
   倾情调解暖人心
  “咚咚咚!”随着敲门声响起,长顺县公安局长寨城派出所“和谐人民调解工作室”的门被推开,两名小伙子脸红脖子粗地闯进来,一个攥着被扯破的T恤,一个捏着已变形的眼镜。
  “先坐下来喝杯茶,说说为啥动手?”专职调解员陈大姐递过水杯,旁边社区民警翻开处警记录,公益律师打开法条手册,三人你一言我一语,两个小时后,赔礼的小伙递上未及时给付的维修费,受气的另一名小伙抹了把脸:“大哥,刚才我也太冲动了。”最终,冷静下来的两人握手言和。
  2024年来,长寨派出所坚持重心下移、警力下沉,推动社区民警进社区、驻社区,促进社区工作专业化、职业化。以社区民警为主体,构建“社区民警+村委会+社会力量”的调解组织网格,定期摸排走访,及时掌握苗头性、倾向性、预警性信息,最大限度将矛盾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
  长顺县把调解员请进派出所,整合民警、司法、律师等力量,线上开视频调解会,线下在社区摆“说理桌”,让吵红脸的邻居坐下谈,让闹僵的生意伙伴算清账。至今,这里已接待咨询600多人,化解纠纷200多起,帮当事人拿到50多万元赔偿,调解室的锦旗挂满墙。
   “积分超市”聚民心
  
“张婶,您上周参加夜间巡逻得20分,加上学雷锋日义务理发的15分,能换桶菜籽油嘞!”代化镇斗省村的“积分超市”里,工作人员正拿着账本对账。货架上,洗衣粉、锄头、作业本摆得整整齐齐,村民手里的积分卡像“荣誉勋章”——参加治安巡逻能积分,乱倒垃圾要扣分,年底积分前10名还能评“文明户”。
  “小积分”藏着大智慧。斗省村用30%的集体经济收入当“本钱”,让村民的每份付出都有回报。以前喊破嗓子没人来的义务劳动,现在村民主动参与进来;以前要民警盯着的村口值守,现在大爷大妈轮班记考勤。4000多位村民揣着积分卡活跃在村里的各个角落,3000多件兑换商品换出了“人人愿参与、事事有人管”的热闹景象,连小孩都知道:“做好事能换糖吃!”
  村民们说:“现在夜里睡觉踏实,日子过得舒心,这就是最好的治理!”如今的长顺县,网格里的警徽、阵地上的热茶、积分卡上的数字,正在激活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让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美。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23 DDCPC.COM 贵州法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