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
以“四治四联”为钥 启乡村善治之门
——兴义市敬南镇白河村化解农村纠纷实践探索
  ■ 王红霞 吕普祥
  在黔西南州兴义市敬南镇的群山之间,白河村如一幅徐徐铺展的水墨画卷,这里聚居着汉、布依等多个民族,世代传承着农耕文明的质朴与厚重,也一度因山林土地、邻里琐事、婚恋家庭等矛盾纠纷,让乡村治理面临诸多挑战。近年来,白河村紧扣“矛盾不上交、服务不缺位、平安不出事”的目标,将新时代“枫桥经验”本土化、具象化,创新实践“四治四联”解纷工作法,通过党建引领下的自治、法治、德治、智治深度融合,联动各方力量筑牢乡村治理根基,辖区内群体性事件、刑事案件及其他恶性案(事)件“零发生”。近三年来,仅土地纠纷就成功化解20余起,用实实在在的治理成效,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平安稳定的“源头活水”。
   一、自治联动,网格联户,织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平安网络
  在化解农村纠纷的实践中,白河村始终把群众自治摆在突出位置,以网格化管理为纽带,让每一户村民都成为平安建设的“参与者”而非“旁观者”。为选优配强基层治理骨干,白河村创新“联户推选、支部审议、片警核实”的“三步走”机制,即由村民以联户为单位推荐身边的“热心人”,村党支部结合日常表现审议筛选,辖区民警从遵纪守法、群众威信等维度把关,最终选出11名网格员和47名联户长。
  为破解“单打独斗”的治理困境,发挥“一村一警”和基层网格员、调解员作用,建立由镇党政主要领导、村支书、辖区派出所民警、司法调解员、村治保主任、村网格员构成的“六位一体”基层工作联动网络,切实做到矛盾纠纷“早发现、早预防、早解决”,形成“小事网格消化、大事协同攻坚”的闭环。针对农村陈规陋习易引发矛盾的痛点,联动网络更显效力,近三年来,劝导停办5起违规酒席,通报并制止2起歪风邪气,处理5起因赡养老人、夫妻矛盾等问题引发的纠纷,让“村规民约”真正成为约束行为、凝聚共识的“软章程”。
  二、法治联理,宣传教育,筑牢“办事依法、遇事找法”的规则防线
  白河村始终将法治作为“压舱石”,既靠法律明辨是非,更靠普法浸润人心,让“法”成为村民心中的“定盘星”。建强法治调解队伍,夯实矛盾化解根基。针对不同纠纷类型,利用“六位一体”基层工作联动网络,整合村调解力量,挑选熟悉村情民意、有群众基础且具备一定法律知识的党员、村民代表充实到调解一线。
  通过村里集中学、邻里纠纷现场练、与镇司法干部接访交流、案例碰头分析等方式,提升村级调解员的法律运用和沟通协调能力,让调解更专业、群众更信服。主动对接外部资源,借势强化法治效能,在土地纠纷调解等方面寻求专业指导,已成功化解5起因风力发电征地引发的权属纠纷。同时,通过院坝会、村民微信群、进村入户等方式,讲解扫黑除恶、反诈、交通安全等法律知识,引导村民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让群众知道法律武器的威力、让群众知晓法律底线的严肃,切实筑牢村级治理的法治防线,持续巩固基层治理成效。
  三、德治联心,共商共议,激活“以情动人、以德化人”的文化基因
  白河村深挖乡土社会中德治的传统智慧,将道德教化与纠纷调解相结合,用乡音乡情解开群众“心结”,让“和为贵”的理念融入乡村血脉。寨老议事团是德治调解的“主力军”,他们熟悉村里的家族脉络、历史渊源,更懂村民的“情理逻辑”,借助“地熟、人熟、事熟”优势,坚持“用群众的方法、解决群众的事情”,形成“自家人”管“自家事”的模式。为让德治理念落地生根,白河村从文化传承和榜样引领双管齐下。
  村里建起“乡愁馆”,陈列着纺织机、煤油灯、民族服饰等老物件,墙上挂着“孝亲读书”的老对联,让村民和外地参观者在触摸乡愁中传承美德。“积分超市”则用“小激励”带动“大文明”,村民通过参与志愿服务、村庄清洁行动、遵守村规民约等方式积累积分,凭积分兑换物品。去年村里开展最美评选弘扬家风,选出好公婆4户、好媳妇5户、文明家庭4户、星级文明户6户、最美庭院2户。此外,利用春节、元宵等重要传统节日和“六·廿四”洒报民族风情节,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健康的文体和民俗文化活动,丰富群众精神生活,不断培育文明新风。
  四、智治联网,数字联防,构建“科技赋能、精准防控”的智慧屏障
  随着农村人口流动加快,传统“人防”模式已难适应治理需求,白河村借力数字化技术,打造“技防+人防”的立体防控体系,为乡村平安插上“智慧翅膀”。“以前村里治安靠‘人巡’,现在靠‘屏看’,安全感得到进一步提升。”村治保主任的感叹,道出了智治给白河村带来的变化。2023年,白河村与中国联通有限公司兴义分公司合作搭建数字化乡村平台,在全村关键路口、公共活动场所安装19个云广播,在300余户农户庭院安装智能摄像头。
  如今,云广播成了“应急宣传员”,农户庭院的摄像头则成了“安全哨兵”,外出务工的村民通过手机App就能查看家中情况,村干部通过后台实时监测安全风险。依托“平安黔哨”及“天网”“雪亮”工程,将乡村社会面视频资源纳入公安视频系统。在元旦、春节等务工人员返乡高峰期,村干部通过监控重点场所、重点人群的监督管理,及时劝阻聚众赌博、酒后闹事等行为,进一步提升辖区人民群众安全感。
  从“治理难”到“善治优”,白河村以“四治四联”工作法为抓手,走出了一条具有山区特色的乡村治理之路。在这里,自治让群众“当家作主”,法治让纠纷“有章可循”,德治让乡风“温润醇厚”,智治让防控“精准高效”。如今的白河村,田埂上少了争执的声音,院落里多了欢笑的脸庞,一幅“产业兴旺、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在“四治四联”的浸润中愈发清晰。这不仅是白河村的治理答卷,更折射出新时代农村基层治理的无限可能。
  (作者王红霞系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农发所副研究员、兴义市敬南镇白河村驻村第一书记;作者吕普祥系兴义市敬南镇白河村党支部书记)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23 DDCPC.COM 贵州法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