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
冯晓波:用“七字诀”诠释司法为民
  ■ 记者 姚强
  在沿河自治县的群山中,有这样一位基层司法工作者,他从1999年寒冬踏上岗位,带着一摞法律书籍和满腔热忱走进乡村,在后坪、洪渡、塘坝的田埂上留下了24年的足迹;他用脚步丈量着每寸土地的民情,用真心化解了无数邻里的矛盾,更将司法行政的温度融入乡村振兴的实践中。这位被乡亲们称为“老冯”的人,就是塘坝司法所所长冯晓波。
  面对复杂的基层矛盾,冯晓波从未退缩,他在一次次调解实践中摸索总结,提炼出一套“调解七字诀”:牢记一个“勤”字,腿勤、嘴勤、脑勤;克服一个“畏”字,不畏难、不畏烦、不畏怨;不忘一个“访”字,访实情、访民意、访症结;紧扣一个“法”字,明法理、讲法条、守底线;讲清一个“理”字,摆道理、辨是非、明责任;突出一个“情”字,念亲情、重乡情、有温情;围绕一个“和”字,促和睦、求和谐、保和顺。
  这短短七个字,成了他解开群众心结的“金钥匙”。
  “冯所长不是亲人,却比亲人还贴心”
  “基层矛盾就像田里的杂草,你不及时薅掉,它就会影响庄稼生长。”冯晓波常对年轻同事说。
  在基层摸爬滚打的24年里,冯晓波见过太多因鸡毛蒜皮的小事演变成激烈冲突的案例:张家的牛啃了李家的苗,王家的宅基地占了赵家的地,这些看似琐碎的纠纷背后,藏着群众最朴素的诉求与期盼。
  近3年来,冯晓波牵头调解各类矛盾纠纷100余起,成功率始终保持100%。
  塘坝镇红竹村沟底组86岁的田某某老人的赡养难题,曾是村里多年未解的“疙瘩”。老人老伴早逝,独居在老屋里。四个子女中,大儿子入赘他乡鲜少回家,两个女儿远嫁后联系渐疏,小儿子在外打零工收入微薄,赡养责任成了一笔“糊涂账”。
  冯晓波听说后,揣着《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就往村里跑。第一次上门,大儿子以为他是“走过场”,隔着门槛说:“家里的事不用外人管。”去女儿家,对方总以:“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推脱,但冯晓波没打退堂鼓,他践行着“勤”字诀,多次寻找老人的子女谈心。
  “法律规定子女对父母有赡养义务,这是底线;老人含辛茹苦把你们养大,这是恩情。”冯晓波给子女们讲法律条文,算养育成本,聊老人的不易。当讲到老人夜里腿疼睡不着,却舍不得买止痛药时,小儿子红了眼眶,大儿子默默低下了头。最终,在他主持下,子女们达成一致赡养老人的协议。老人逢人就念叨:“冯所长不是亲人,却比亲人还贴心啊!”
  “我们多一分耐心,他们就少一分绝望”
  “这些群众更需要温暖,我们多一分耐心,他们就少一分绝望。”在冯晓波的工作笔记里,写着这样一句话。作为基层司法所所长,他始终把社区矫正对象和刑满释放人员的帮扶放在心上,因为他知道,让这些特殊群体重拾生活信心,才能从根本上筑牢社会稳定的防线。
  去年冬天,当冯晓波把800元临时救助金送到社区矫正对象田某某手中时,田某某感激地说:“感谢政府没有放弃我,我今后一定服从司法所的教育管理,找一份力所能及的工作,尽我最大的努力把生活过好,不给社会增加负担……”
  刑满释放人员周某某的“重生”故事,更是令人动容。周某某刑满释放后,家中父母在其服刑期间去世,妻子离婚后带着儿子另嫁他人。加之其家中房屋年久失修,已不能居住,其生活特别困难,对生活失去了信心,内心充满绝望。
  冯晓波看着周某某家徒四壁的屋子,心里不是滋味。“人活着就有希望,你还年轻,不能就这么垮了。”他一边安慰周某某,一边帮周某某申请临时生活救助和危房改造补贴。为了让周某某有份稳定收入,冯晓波跑遍了镇里的企业,最后找到当地烟草站负责人:“他犯过错,但愿意改过自新,您给个机会,我愿意为他担保!”就这样,周某某成了烟草站的临时工作人员,负责烟叶烘烤。
  如今的周某某,不仅住进了修缮一新的房子,还凭着踏实肯干成了正式员工,每月能拿到稳定工资。“是冯所长把我从泥坑里拉了出来,这辈子都忘不了这份情。”周某某说,现在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好好工作,将来能把儿子接回来。
  在冯晓波的推动下,塘坝司法所建立了“一人一档”帮扶机制,对每名特殊群体人员实行“法律教育+技能培训+就业帮扶”的全链条管理。近三年来,辖区内社区矫正对象无一人再犯罪,刑满释放人员就业率达90%以上。
  “基层司法不能只守着‘一亩三分地’”
  “基层司法不能只守着‘一亩三分地’,得把工作放到乡村振兴的大局里去。”这是冯晓波常挂在嘴边的话。24年的基层工作让他明白,司法行政不仅要解纠纷、保稳定,更要为乡村发展添动力、为脱贫攻坚固根基。
  去年秋天,塘坝中学九年级15岁的学生王某某因厌学离家,跑到重庆彭水县善感乡的叔叔家,一个多月没进课堂。冯晓波得知后,立刻带着《义务教育法》条文和教育扶贫政策宣传册,与该镇教育管理中心负责人一起驱车数小时赶到善感乡。见到王某某时,他正蹲在叔叔家的院坝里玩手机,对来人不理不睬。
  “我不想上学,读书没用!”王某某头也不抬地说。
  冯晓波没批评他,而是搬了个小板凳坐在他身边:“你知道吗?现在乡村振兴缺的就是有文化的年轻人。你爸妈在外地打工,一天干十几个小时,就是想让你多读书、有出路。”他从《义务教育法》讲到“读书改变命运”的道理,从村里考上大学的孩子讲到乡村发展的前景,一聊就是3个小时。
  夕阳西下时,王某某突然站起来:“冯叔叔,我跟你回去上学。”
  如今的王某某,不仅重返校园,还成了班里的“进步之星”。他在作文里写道:“冯叔叔让我明白,读书不是为了别人,是为了自己能有本事建设家乡。”
  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战场上,冯晓波的身影同样活跃。当前,该镇各个村里多是留守老人,法律意识薄弱,他就利用赶集日设“流动调解台”,把《乡村振兴促进法》《反电信网络诈骗法》编成顺口溜,用当地方言说给老乡听;遇到村民因土地流转、产业发展产生纠纷,他总是第一时间到场,既讲法律底线,又算经济账、发展账,让群众在化解矛盾中明白“发展才是硬道理”。
  “冯所长帮我们调解了猕猴桃园的地界纠纷,现在合作社的果子年年丰收,我们脱贫了,日子越过越有奔头。”红竹村村民李大哥说。
  从青涩青年到如今的“基层司法老兵”,46岁的冯晓波把人生最美好的24年献给了乡村。他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用“七字诀”调出了乡村的和谐安宁;没有豪言壮语的誓言,却用真心实意暖了群众的心窝;没有耀眼的光环,却用点滴行动诠释了“司法为民”的初心。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23 DDCPC.COM 贵州法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