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现场。 ■通讯员 明幸强 王庆泽
清晨,阳光洒落在金海湖畔。校门打开,毕节市第一中学教师张晓龙带领高一新生走出教室,沿着校园红色步道,开始了一堂特殊的思政课。
绿树掩映中,一座庄严肃穆的展馆静静矗立。“这是我们学校的红色历史展览馆,大家知道毕节‘草原艺术研究社’的起源吗?”张晓龙问道。
“知道!那是1934年林青、秦天真等前辈开展革命活动的地方!”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
“没错,今天我们要从这里开始参观校史,一起探寻那段播撒革命火种的岁月。”说罢,张晓龙带着学生们,沿着先辈足迹继续前行。
毕节一中作为贵州早期地下党组织的重要发源地,校园内的红色历史展览馆与校外的草原艺术研究社旧址、毕节支部活动地等红色资源,共同构成了“校园红色印记”系列课程的核心载体。学校以这些红色场馆为课堂,设计“探寻地下党支部旧址”“走进草原艺术研究社”“回望红军过毕节”等系列课程,鼓励学生走出教室、走进场馆,以“红色故事宣讲、革命文物探寻、红色基因传承”三大任务引导学生展开深度学习,培养自主探索、分析问题的能力。
“‘草原艺术研究社’不仅是排练话剧、教唱革命歌曲的地方,更是当年传播马列真理、唤醒民众抗日的战斗堡垒。”在学校红色历史展览馆内,张晓龙向学生们讲述着那段峥嵘岁月。展区内,泛黄的话剧剧本、磨损的歌谱手稿,把同学们带回80多年前——革命先辈们在这里以艺术为武器,向群众宣传抗日主张、反对独裁统治的热烈场景,让大家深切感受到信仰的力量。
听了老师的讲解,同学们纷纷分享感受。
“林青前辈在敌人的酷刑面前坚贞不屈,这种为真理献身的精神太让人敬佩了!”
“原来我们学校的前身,就是当年毕节革命的‘火种基地’,作为一中人我感到无比自豪。”“回去后,我要把‘草原社’的故事讲给弟弟听,让他也知道家乡的红色历史。”……
课程临近结束时,师生们围坐在校园的老樱树下。“我们脚下的每一寸土地都藏着红色故事,未来的思政课,我们还要去寻访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旧址、毕节烈士陵园,把这些故事讲给更多人听。”张晓龙对同学们说。
近年来,作为贵州省教育系统“理想信念教育基地”,毕节市第一中学深挖自身红色底蕴,整合校内红色历史展览馆与校外草原艺术研究社旧址、贵州抗日救国军司令部旧址等红色资源,建立“课堂教学+场馆实践+校本课程”联动机制,开展“行走的红色课堂”研学活动;邀请林青纪念馆馆长等专家进校园,以“承七星薪火传红色基因”为主题,培育红色宣讲员、红色班主任、红色社团三支育人队伍,让“红色引领、科教育人”的办学特色落地生根。
“当学生们感受到校园里的红色历史、了解先辈奋斗经历,红色历史就不再是课本上的文字,而成为可感可知的精神力量。”毕节市第一中学校长吴明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