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课堂。
学生在户外劳动。 ■通讯员 赵瑛
“让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让书法像走路一样日常,让绘画像说话一样随心,让劳动像游戏一样有趣。”紫云自治县印山书院的孩子们这样形容校园生活。
2020年以来,印山书院这所服务于易地扶贫搬迁点孩子的学校,把“读、写、画、劳”四件小事做成了“五育并举”大文章:课堂、操场、绿化带、劳动基地,处处成了孩子们拔节生长的舞台。
“读”润心田 红色文化铸魂
清晨7:30,校园广播准时响起,《半条被子》《小萝卜头》等红色故事在稚嫩童声与浑厚男中音的交替中流淌——这是“书吧”电台的每日开场。电台分教师读、学生读、亲子读三大板块,一周一期,假期主打“亲子书吧”,学校德育活动同步推送学习强国与家长群,点击量最高一期突破1万次。
读书节、古诗词擂台赛、图书跳蚤市场、“最是书香能致远”主题阅读日……系列活动把阅读从教室延伸到家庭。五年级林鑫源的妈妈感慨:“以前催孩子看书要斗智斗勇,现在一到周末,她便拉着我上书吧电台打卡。”
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更是开启文明之门的钥匙。印山书院深知阅读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除电台外,还策划经典诵读、红色故事会、年级好书漂流等活动。同时,带动集团学校互动:每周总校1名师生和两所分校师生或亲子共同朗读,城乡孩子共享同一张“声音课程表”。苗族史诗《亚鲁王》选段也即将走进阅读拓展课,非遗传承人也将走进校园,让红色文化与民族经典同频共振。
“写”展风采 翰墨传承经典 午休铃响,校园瞬间安静,只听见笔尖沙沙。孩子们人手一本校本字帖,封面为老师王洪波作的国画《紫云苗寨格凸河》,内页精选近100首小学必背古诗词,并旁配有二维码,扫码即可听到同学录制的“小讲师”诗词赏析。“每天一诗,每月一赛”,师生同场竞技已成常态。五年级高名扬的硬笔字被当地书协主席点赞,“小家伙笑得见牙不见眼”。
一个学期,6000余名师生累计书写1500余万字,优秀作品汇编成《印山临池》《临池》《梅砚》《飞驰砚》等6套校园工具书,成为校际交流的“抢手货”。字帖作者既有省书协会员,也有东西部协作校、6所城乡学校的师生及家长。每月一次的硬笔书法评选,以赛促学、以赛促教;每天一页的临摹,让“提笔即练字”成为习惯。书法,不再是一门技艺,而成为镌刻在孩子们骨子里的文化基因。
“画”寓警示 美育润物无声
“保护我,每天给你新鲜空气”“小草也有朋友圈,别踩”……校园绿化带里,一块块色彩明快的警示牌格外惹眼,设计者全是学生。美术教师黄为民带孩子们丈量绿地、讨论文案、手绘样稿,再制成PU板。牌子上刻着“设计师某某某×岁”,孩子们“比考100分还开心”。一学期下来,踩踏草坪现象归零。
绘画是学生表达内心的语言,也是美化校园的“魔法”。美术纸上的草图被制成警示牌后,校园拥有了新的文化生命;走廊、楼道、操场围栏,到处可见学生创作的书法与绘画、科创与绘画,艺术氛围扑面而来。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美育成果就这样在潜移默化中完成“警示教育”。
“劳”促融合 实践提升素养
谷雨前后,劳动基地里的辣椒、茄子长势喜人。科学老师把观察日记搬进菜畦,语文老师让学生把丰收写成小作文,美术老师把写生课堂搬到田埂。“说劳动、写劳动、画劳动、悟劳动”四条路径,让一块菜地升级为多学科“联动教室”。六年级徐嘉励把紫云特产红芯薯生长过程写成3000字连载小说,在校刊连载,“原来作文素材真的可以长在土里!”
校园劳动实践基地成为最生动的课堂:学生先种植,再分享——
“说”劳动:果实分享会上,孩子们看着摆在桌上的劳动成果,用语言讲述耕耘与收获的快乐;
“写”劳动:观察日记、科学记录表、想象作文同步生成语文、科学成果;
“画”劳动:田埂写生、植物图谱转化为美术作品;
“悟”劳动:在汗水中懂得“粒粒皆辛苦”,在协作中学会责任与担当。
劳动教育不再“单兵作战”,而与科学、语文、美术深度融合,实现了知识、能力、价值观的三重跃升。
五育并举 教育高质量发展
五年间,从一所学校到集团校内、外校联动,“四维”行动把“五育”拆成孩子踮踮脚就能够着的小目标:读红色故事立德,写经典诗词增智,绘创意作品育美,干田间劳动强体。家长们评价:“既接地气,又提士气。”
眼下,新的尝试正在酝酿:阅读课将加入苗族史诗《亚鲁王》选段;屯堡地戏非遗传承人即将走进校园;劳动基地旁的小型气象站正在建设,孩子们将用数据记录四季更迭。印山书院的探索,还在群山间继续。
立德树人,道阻且长。印山书院将继续深耕民族地区养成教育,助推教育质量快速提升,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写下新的时代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