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发布日期:
杨秀前:为民初心始终滚烫
杨秀前(右三)爱心帮扶困难群众。

  ■记者 姚强
  在石阡县的街巷社区、田间地头,常能看到一个身影:中等个头,皮肤黝黑,手里总攥着个磨得发亮的笔记本,遇到街坊就停下脚步唠几句,本子上很快就记满了密密麻麻的字迹。他就是石阡县人大代表、石阡县退伍军人汽修厂负责人杨秀前。从军营到地方,从创业者到人大代表,虽然身份在变,但“为群众办实事”的初心却始终滚烫。
  清晨,石阡县寨檬路的早餐摊刚支起油锅,杨秀前已经站在路边,和摊主王大姐聊了起来。“杨代表,您看这路去年修完后多好走,以前坑坑洼洼的,推个小推车都费劲。”王大姐擦着手笑,眼角的皱纹里满是真切的笑意。
  这样的场景,是杨秀前履职的日常。“穿军装时,连长教我们‘脚下沾着泥土,心里装着群众’,现在当代表,更得把这句话刻在心里。”他总说,人大代表的“发言权”,从来不是凭空来的,得从群众的柴米油盐里“泡”出来。
  当选县人大代表,杨秀前给自己定了条规矩:每周至少3天扎在基层。社区的凉亭里,他听过独居老人念叨“去县医院看病路太远”;工厂的车间外,他记下返乡青年“想找份安稳工作”的期盼;田间地埂上,他琢磨着“民营经济活了,乡亲们钱包才能鼓”的道理。那些写满字的笔记本,成了他提炼建议的“原材料库”——哪条路该修了,哪路公交该通了,哪类企业需要扶持,一笔一划,都是群众的急难愁盼。
  杨秀前的笔记本里,还夹着一沓建议复印件,每一份都标着“落实”二字。
  《关于开通县医院至溪口公交车路线的建议》是他记挂最久的。此前,溪口村到县医院没有直达车,老人看病得转两趟车,遇上雨天更难。他跑了5趟交通局,跟着调研车测路线,建议里详细写着“早6点至晚7点发车,每20分钟一班,途经5个自然村”。3个月后,首辆公交开出,村民敲着锣来送锦旗,上面写着“为民代言,情暖民心”。
  《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建议》更是凝聚着他的心血。作为创业者,他懂企业的难处:融资难、用工荒、手续繁。建议里,他既提“简化小微企业审批流程”,也说“建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建议落实后,县里组织了3场银企对接会,他的汽修厂还和职校签了合作协议,“今年已经招了12个职校生,企业有了新鲜血液,孩子也有了出路。”
  《关于中药材产业深加工的建议》推动建起标准化加工厂;《村级道路硬化提案》让23个村寨告别“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还协调解决饮水、用电等民生问题40余件。
  他是街头巷尾的“民意收集员”,亦是汽修厂里的“就业摆渡人”。
  1986年,石阡县城汽修店寥寥无几,村民的拖拉机坏了要跑几十里路。刚脱下军装的杨秀前咬着牙凑了笔钱,在城郊租下间旧仓库,挂起“退伍军人汽修厂”的木牌——这是石阡县首家个体私营汽修厂。
  创业的日子苦。他带着3个徒弟,白天趴在车底修零件,油污沾满袖口,晚上就在仓库角落支张床,对着汽修手册啃到深夜。
  37年过去了,当年的小仓库变成了占地近千平方米的汽修厂,可杨秀前的“规矩”没变:优先招困难家庭孩子、失业青年,管吃管住还包教技术。“我从农村出来,知道没出路的难。”这些年,他手把手带出200多个汽修师傅,不少人从“学徒”变成“店长”,变成家里的顶梁柱。
  杨秀前还悄悄记下2名贫困学子的家庭住址,从小学到大学,学费、生活费全包,并定期带着米面油去“家访”。20年来,他兜里的钱流向50多名贫困学子,累计捐资200万元,有人喊他“杨爸爸”,有人毕业后接过他的“接力棒”回乡支教,延续这份温暖。
  如今的杨秀前更忙了,他白天在厂里盯着新员工培训,下午又扎进社区听民意,晚上对着笔记本整理建议。有人劝他歇歇,他总摆手:“群众的事等不得,代表的责任松不得。”
  谈及未来,杨秀前的眼里有光:“汽修厂要扩规模,争取明年再收30个失业青年;笔记本要接着记,群众念叨的‘小区充电桩少’‘城郊垃圾清运慢’,都得写成建议递上去。”他顿了顿,指尖轻轻敲着笔记本,“只要群众还需要,我这双跑基层的腿就不会停。”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23 DDCPC.COM 贵州法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