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灿(右)在紫云自治县磨南村经果林查看黄金梨长势。 ■记者 张光平
晨雾刚散,紫云自治县人大代表、云岭街道党工委书记徐灿已经沿着安置点走了大半圈。鞋底磨得发白,步子依旧带着军人节奏——这是他在部队养成的“生物钟”,二十多年没改过。从滇南山沟到黔中坝子,从扛步枪到扛民生,他总说:“战场换了,口令还是那句——为人民服务。”
1999年,21岁的徐灿褪下迷彩,回到松山镇报到,成为一名乡镇干部,第一天就被“泼冷水”:打来村四个寨子全部不通路,生产生活全靠人挑马驮,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村支书给他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村民的愿望就是修通进寨路,靠你了。”
徐灿把部队里的“五公里越野”搬到山上——“化缘”找来的炸药、钢钎、大锤、撮箕,全排成纵队。一年不到,硬是把四个寨子的羊肠小道劈成3.5米宽的泥石路。第一辆农用车开进村,孩子们追着车跑,老人们抹着泪说:“这小子行,能干事!”
2008年1月,南方雪凝。电线覆冰、水管炸裂,松山镇(青林村)成了“孤岛”。时任副镇长的徐灿带着一辆皮卡、两床军被冲进海拔1400米的冰壳子。
“当过兵的人,冻不坏。”他把军大衣让给老人,自己穿两件单衣来回跑。除夕夜,送完最后一箱蜡烛,他回到办公室靠在椅子上,头发、眉毛结着冰碴,望着远处的山尖,期盼着村民们过上一个平安祥和的春节。
2017年,猴场镇2827户12247人进入脱贫倒计时。徐灿把作战图贴在办公室,红黄绿三色标注:红是“硬仗”,绿是“清零”。
生态鸡、食用菌、订单蔬菜……他领着作战队翻遍15个山头,给每一户量身定制“战术”。贫困户吕忠花家三个孩子都在上学,他协调银行三天办理“特惠贷”,落实产业奖补帮助吕忠花家发展养牛,一年收入两万元。
2020年,全镇贫困人口动态清零,15个贫困村全部如期出列。省考核组给出评语:“打法像部队穿插,战果像部队完胜。”
2021年,徐灿调任云岭街道党工委书记,面对的是全县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2113户8029人,怎么稳得住?
他把“连排班”搬进楼栋——街道指挥部、社区营部、网格连部、楼栋班部应运而生。45名街道办和社区干部当“班长”,老兵调解队、军嫂志愿队做“突击队”。一年化解矛盾60起,办实事200余件。
每月10日,徐灿雷打不动在党群服务中心“摆摊”。一杯茶、一个记录本,2022年,居民反映外出办事不方便,他当即协调交通部门和公交公司调整公交运营路线时间表,十分钟一趟的公交定时到站。
他把履职报告写得像作战日记:“在部队,我们守卫国门;在地方,我们守护家门。哨位可以换,口令永不变。”
采访结束已是华灯初上,徐灿带记者登上安置点最高一栋楼。夜风里,太阳能路灯一字排开,像巡逻的手电光。
“你看,每一盏灯都是一个‘兵’。”他指着远处,“他们在街巷里继续站岗。”
这,或许就是一名退役军人、一名人大代表最质朴的誓言——军装脱了,军魂还在;战场变了,冲锋不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