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版面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基层
第03版:理论
第04版:公益广告
第05版:国内
第06版:交安
第07版:法院周刊
第08版:教育周刊
标题导航
“五色”交融 温暖童行
图说新闻
家校协同共育人
黎平县举办暑期青少年侗族大歌公益培训班
花溪区教育局给家长写了一封信
版面概览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发布日期: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五色”交融 温暖童行
——兴义市构建“五色”关爱守护体系织密重点未成年人保护网
■记者 张永霞
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事关亿万家庭和谐幸福,事关国家民族发展大计。而身处困境或面临风险的各类重点未成年人群体,则更需要精准守护与温暖托举。
为此,兴义市整合多部门资源,构建起家庭(粉色)、学校(黄色)、社会(紫色)、法治(蓝色)、乡村(绿色)“五色”关爱守护体系。通过一人一策、精准施策,为每一名重点未成年人量身组建关爱守护小组,以其最易接受的力量为核心引领,其余“四色”力量协同配合,形成责任明晰、主次分层的关爱守护闭环。
如今,这幅“五色交融守护童心”的动人画卷已在兴义大地徐徐铺展——全市累计帮扶各类重点未成年人24538人次,开展心理帮助858起,解决生活困难1814人次,用实际行动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全方位护航。
家庭注入“粉色温度” 筑牢监护根基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港湾,父母是孩子启蒙的首任老师。
为切实强化家长监护责任,兴义市以“赋能家长、强化监护”为核心,多维度构建“家庭守护堡垒”——
兴义市妇联大力开展家庭教育讲座,实现32个乡镇(街道)全覆盖,并推出“育见未来”线上线下系列精品讲座,组建1支家庭教育指导队伍、挂牌成立2个指导服务站,为家长提供科学育儿“导航仪”。
学校通过家长会系统性传播科学育儿理念,引导家长增强监护责任。同时,建立家校双向反馈机制,及时沟通学生在校与在家的表现,促使家长主动关注孩子的心理动态与情感需求。
各乡镇(街道)充分发挥基层治理纽带作用,除通过开展家教家风讲座、亲子互动活动等引导家长有序参与家庭教育以外,还完善“乡镇(街道)—社区—网格”三级联动网络,将家庭教育指导与民生保障政策相衔接,督促监护责任落实……
一系列务实举措,让粉色温情渗透到家庭监护的每个环节,为未成年人筑牢成长路上的“第一道防线”。
学校守护“黄色屏障” 点亮成长明灯
“是您救了孩子的命,让他重新回到了正常的生活轨道。”近日,小贺(化名)的父母紧握兴义市某小学校长的手,哽咽致谢。
此前,班主任发现小贺存在自残行为,多次联合家长沟通无果后,校长及时向上汇报。兴义市教育局迅速联动相关部门,为小贺组建起家庭、学校、社会多方参与的关爱守护小组。考虑到小贺与校长、班主任交流更顺畅,便确定校长为主责核心,班主任、家长及专业社会力量协同配合。深入了解后发现,小贺因自幼留守老家,缺乏父母陪伴而导致心理问题。随后,校长一边为家长提供切实可行的教育指导,一边协调兴义市心理健康辅导站为小贺进行专业疏导。不到两个月,小贺便重拾健康状态,笑容重新回到脸上。
这是兴义市教育局构建“校园安全屏障”的生动缩影。兴义市实行校领导、班主任或科任老师实行两级包保,对重点学生按苗头性问题分色管理,2.3万余名教师用专业与热忱,共同织密未成年人保护网,让“黄色屏障”成为照亮成长之路的温暖明灯。
社会凝聚“紫色力量” 拓宽关爱版图
桔山街道三合社区的小雪(化名)自幼父母离异,8岁时父亲离世,与爷爷奶奶相依为命的她曾一度沉默寡言、无心向学。直到“爱心妈妈”袁国艳与她结对,生活才照进暖阳——学习上,袁国艳送来辅导资料、制定学习计划,考试后耐心分析鼓励;生活中,定期补贴营养费,暑假带物资探望;得知小雪想打暑假工,便安排她到自己公司见习,手把手教沟通技巧。在持续关爱下,小雪逐渐敞开心扉,变得开朗自信。
兴义社会义工联合会志愿者查吉秀的故事同样温暖人心。30余年里,她牵头组建“小爱”助学群,周末奔走乡村为留守未成年人送物资,捐款捐物近40万元,驾车行程6万公里,走访百余家庭,带领团队资助80余名贫困学子,其中近40人考入北大、清华等名校,成为孩子们口中亲切的“查阿姨”。
这样的暖心故事在兴义不断上演。兴义市委社工部组建的“社会关爱蜂巢”,汇聚爱心人士、心理辅导团队、爱心妈妈、志愿者、医师、律师等多方力量,提供法律援助、心理帮助、关爱陪伴等多元服务。目前,2885名爱心妈妈、285名志愿者及46名专业辅导人员携手同行,让紫色关爱之光照亮每个需要帮助的角落。
法治筑牢“蓝色防线” 守护权益底线
以法为盾,守护未成年人向阳而生。兴义市委政法委统筹整合法院、检察院、公安、司法等部门力量,筑牢“蓝色防线”,将法治保障贯穿未成年人保护全过程。
在源头预防方面,通过安装人脸识别系统、开展旅店业业主警示教育、加强日常巡查、严格落实实名登记等措施,强化重点场所管理,减少风险隐患。
在帮扶管教方面,建立“护苗驿站”,为处于困境、面临危险或暂时无人照料的未成年人提供安全场所,使其免受身体伤害、暴力威胁、性侵害等各种潜在危险。
在问题处理方面,法检公司协同推行“一站式”救助和“一体化”办案机制。针对严重不良行为未成年人,公安部门实行三级分类管理并定期走访关爱,实现从“惩戒”到“帮教”的法治育人转变,既筑牢权益“防护墙”,又铺就回归“阳光道”。
乡村铺设“绿色桥梁” 填补关爱空白
洒金街道栗坪社区留守未成年人小梁(化名),曾是邻里眼中的“问题少年”——父母长期外出务工,他对学习充满抵触,整日浑浑噩噩。洒金街道组织关爱小组研判后,启动“兜底”机制,明确由社区干部柏春丽负责守护。
“第一次见他,眼神空洞,衣服也脏兮兮的。”柏春丽回忆道。此后她常带着学习用品和小零食去看望小梁,邀请他参加社区活动,让他在轻松氛围中慢慢敞开心扉。为帮小梁补上学习短板,柏春丽不仅亲自辅导,还联系志愿者老师重点辅导他薄弱的数学科目,最终成绩得以显著提升。节假日里,她带小梁参与看望独居老人、社区环境整治等公益活动,让他学会关爱他人、珍惜生活。同时,柏春丽积极搭建小梁与父母的沟通桥梁,建议家长每周定期联系,邀请爷爷奶奶参加家教宣讲,提升监护意识。
如今的小梁,不仅学习态度转变,更懂得感恩,一句“小柏妈妈,你就像我亲妈妈”道出了内心的依赖与感激。
针对乡村未成年人关爱需求,各乡镇(街道)组建的关爱小组精准研判,为每个孩子匹配最易接受的守护力量;若未发现适宜资源,则启动“兜底”机制,由乡镇(街道)直接承担守护责任,让“绿色桥梁”跨越山海,填补每一处关爱空白。
“构建‘五色’关爱守护体系,就是要通过‘个案精准帮扶+机制长效保障’,推动未成年人保护从‘碎片化救助’迈向‘系统化护航’。”兴义市妇联副主席李俊玫表示,作为兴义市未成年人保护机制办的统筹协调单位,下一步将持续拓宽社会力量参与渠道,通过政策保障、资源整合与服务创新,全力打造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立体安全屏障”,让每个孩子都能在阳光下茁壮成长。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23 DDCPC.COM 贵州法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