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
德江县稳坪镇:矛盾调解不再是“贴钱赚吆喝”
  ■记者 姚强 冉龙飞
  7月的清晨,德江县稳坪镇游庄村的稻田泛着青绿,60岁的张老伯蹲在田埂上,望着自家稻田里潺潺流淌的活水,眉头终于舒展开。半月前,他与邻居张某因修联户路起了纠纷。“两家都是邻居,何必伤和气……”德江县司法局稳坪司法所迅速调解此事,两户邻居之间的矛盾得以圆满化解。
  稳坪镇政法委员刘东翻开台账:“去年全镇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98.7%,今年上半年积案清零,靠的就是咱们摸索出的调解工作法。”
  “你这不合规矩,要按法律来”
  “以前村民吵架,张口就是‘我怕你’,现在常说‘你这不合规矩,要按法律来’。”说起变化,稳坪司法所所长冉进深有感触。
  在稳坪镇,赶集日也是“法治赶场日”,镇里的法治宣传队推着“移动普法车”到各摆摊点或商店宣讲法律知识。去年秋收后,游庄村举办过一场“模拟法庭”活动,由村民扮演法官、原告、被告等角色,审理的内容是一起“稻田排水纠纷”。
  同时,稳坪镇还编写“法治山歌”,并请当地的文艺队传唱。该镇在村委会墙上画“法治漫画”,把《民法典》里的相邻权、土地法编成小故事。冉进说:“不是硬邦邦地讲条文,而是让大家觉得法就在身边。”去年,稳坪镇开展法治活动46场,覆盖5000多人次,村民主动来咨询法律的多了三成。
  游庄村村委会主任张月友的手机里存着一个“矛盾线索本”,谁家产生矛盾、哪户地界不清,都记在上面。“我们村有12名‘信息员’,村干部、‘法律明白人’、老党员都算在内。”张月友说,每月10号是“碰头日”,大家凑一起捋线索。
  像这样的“信息员”,稳坪镇有198名,织成了一张“横向到组、纵向到户”的网。今年上半年,他们摸排到矛盾线索179条,其中146条在村里就解决了,没让一条“小火苗”酿成“大火灾”。
  “认理,认情,也认法”
  张华是游庄村的“法律明白人”,种了一辈子地,村里谁家的田挨哪块、哪条渠走谁家地头,他都门儿清。他说:“我不是法官,但我知道村里人认啥——认理,认情,也认法。”
  调解张老伯和张某的纠纷时,张华起了大作用。他通过“情理法”相结合的方式,分析双方土地的性质及堵路行为的违法性和不良影响,最后,张某拆除堵路的石头,张老伯同意张某的联户路重新从自己的土里经过,这起矛盾在稳坪司法所和“法律明白人”的调解下得到妥善化解。
  稳坪镇每个村都有8至10名这样的“法律明白人”,他们大多是村里的致富能手、威望高的老人。镇里每月对他们进行培训,讲解法律条文,教授调解技巧。
  “他们土生土长,说话接地气,村民信得过。”稳坪镇综治办主任安爱林说,去年,该镇60%的纠纷都是由“法律明白人”调解成功的,真正体现了“情理法”融合化解矛盾纠纷的实效。
  此前,铁坑社区两户人家因为林地边界吵到了镇里。由于上世纪80年代的林权证字迹模糊,两家各执一词。铁坑社区调解三次仍没解决,只好将此情况报到稳坪司法所。了解情况后,冉进带着林业站的工作人员去了现场,用GPS测边界,查老档案,还找了当年分林地的老村干部作证。“村里解决不了的,就由镇里‘精准把脉’。”冉进介绍道,镇里有个“矛盾纠纷会诊会”,由当地综治、司法、民政等部门一起举行,针对复杂纠纷“开药方”。最终,通过协调化解,两户人家成功达成协议,并重新划定了边界,
  稳坪镇实行“分级调解”的工作法,村里解“小忧”,镇里破“难题”,实在棘手的就启动“部门联合攻坚”。去年,该镇联合当地国土、农业等部门,成功化解5起多年的积案。“就像流水线上的活儿,该谁管谁管,不推不拖。”稳坪镇政法委员刘东说。
  “签了协议不算数,得盯着”
  在成功调解张老伯和张某矛盾后的第10天,张华特意去回访这户村民,看看堵路的石头是否真搬走了,联户路是否修建完成,俩邻居见面还拌嘴吗?他在回访本上记下:“张某已彻底搬走堵路的石头,联户路从张老伯土地上修过,并已完成施工,双方无异议。”
  稳坪镇对于每起调解完的纠纷,半个月内必须回访。“有的村民签了协议不算数,得盯着。”稳坪镇综治办主任安爱林说,去年有一起赡养纠纷,儿子答应每月给老人生活费,回访时发现没兑现,便赶紧找当事人谈话,最后问题得到妥善解决。今年以来,稳坪镇回访纠纷179起,有8起出现“反复”的情况,都得到了及时处理。
  “以前调解是‘贴钱赚吆喝’,电话费、跑路费自己掏……”张华坦言,现在不一样了,每调成一起纠纷,整理好资料录入“智慧调解平台”,就能领到100元以上的补贴。
  德江县实行“案件补贴”政策,让调解员们有了动力。游庄村去年领了2000多元补贴,全部分给“信息员”和“法律明白人”,这是对调解员们工作的认可。现在村里的调解员主动找活儿干,谁家有苗头就往上凑。今年上半年,稳坪镇申报补贴案件179起,调解员积极性显著提高。
  如今,稳坪镇的田埂上少了争吵声,村委会里多了说笑声。数据显示,近三年该镇矛盾纠纷数量年均下降17%,信访为零,真正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该镇用接地气的办法,解老百姓的难,让和谐在乡间悄悄生长。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23 DDCPC.COM 贵州法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