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
德江县推行“河道治理+防溺水”双轨工作机制
打造“生态乐园” 筑牢“安全港湾”
  ■记者 姚强 冉龙飞
  盛夏时节,暑气蒸腾,江河湖畔成为群众避暑纳凉的常去之地,也暗藏未成年人溺水风险。在此背景下,德江县创新推行“河道治理+防溺水”双轨工作机制,将河长制与安全教育体系深度融合,让生态环境保护与未成年人安全防护同频共振。如今,全县22个乡镇(街道)因地制宜施策,一幅“河畅水清、岸绿景美、安全无虞”的人水和谐画卷正徐徐展开。
  清晨的曾家坝村河道边,共和镇的巡河队员已开始忙碌:清理河床残留的白色垃圾,检查村寨排水设施是否通畅,这是“护河”的日常;中午时分,他们化身安全宣传员,向河边嬉水的大人小孩反复叮嘱防溺要点;傍晚,重点排查是否有未成年人私自下河,及时劝离并提醒风险。
  “护河是守护生态底色,防溺是守护生命安全,两者缺一不可。”共和镇党委副书记、镇长董剑表示,该镇始终以“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为目标,将巡河管河与防溺宣传紧密结合。如今,清澈的河水倒映着岸边绿意,巡河队员的身影成为夏日里一道安心的风景线,既让群众享受到清凉,也为戏水活动筑起了坚实防线。
  “同学,河边危险,快上来!”在平原镇的河道边,巡查干部发现几名私自下河的学生,立即上前劝导。作为暑期防溺的关键区域,平原镇创新建立“源头管控”机制,对13处重点水域实行干部包保责任制,每日定时定点巡查,在午后、傍晚等关键时段加密巡查频次。
  除了“岸上守”,更要“源头教”。平原镇联合12所中小学、幼儿园开展“防溺知识进课堂”活动,将安全意识植入学生心中。“对私自下河的学生,我们不仅要制止,更要现场教育,让他们真正明白风险所在。”平原镇综合治理服务中心主任项江勇说,从河道巡查到课堂宣讲,形成了“校外防护+校内教育”的闭环。
  依托洋山河丰富的生态资源,荆角乡角口村成为暑期游客集中地,防溺压力随之增大。为此,该村推行“网格化+数字化”管理模式:村组干部包组、组干部包户,实现责任到人;在游客密集区增设4处智能监控点,不定时巡河与科技监测相结合,构建起7×24小时风险预警网。
  “暑期游客多、孩子易扎堆,单靠人力巡河不够。”角口村驻村第一书记曾明介绍,通过“包组到户”责任制与智能监控联动,既能及时发现私自下河的未成年人并劝导,也能实时监测河道生态状况,让洋山河的绿水青山既是游客的“生态乐园”,也是群众的“安全港湾”。
  从共和镇的“双手抓”,到平原镇的“源头管控+课堂渗透”,再到荆角乡的“科技+网格”,德江县的“护河+防溺”实践并非零散尝试,而是一套系统推进的治理方案。
  近年来,德江县将防溺水工作纳入河长制考核体系,推动形成“党政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立体防控网络。目前,全县近200条河流均建立“一河一策”防护方案,既通过常态化护河行动持续改善水生态,让“绿水青山”成为生态福祉;又以精准化防溺措施筑牢生命防线,让“安全乐园”成为民生保障。
  这种将生态治理与民生保障相结合的“双赢”模式,不仅守护了河道的清澈与安宁,更彰显了基层治理的温度与智慧,为暑期安全与生态保护协同推进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样本。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23 DDCPC.COM 贵州法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