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发布日期:
“茶山书记”杨开胜:把群众小事当成自家大事
杨开胜(左一)在新山茶厂生产车间查看干茶储备情况。

  ■ 记者 张光平
  清晨六点,薄雾还未散去,紫云自治县坝羊镇万亩茶园已是一派忙碌。茶农们腰挎竹篓,指尖翻飞,片片嫩芽落在篓底,也落在他们日渐鼓起的钱包里。
  “以前栽苞谷,一年到头挣不到两千块,杨代表来了后,听他的种茶,春茶一季就收入两万多!”茶农韦小莲的一句话,道出了坝羊镇2.2万名群众的心声。他们口中的“杨代表”,正是紫云自治县第十八届人大代表、坝羊镇党委书记杨开胜。
  杨开胜常说:“人大代表不是头衔,是写满责任的选票。”他牵头绘出坝羊镇5163户“民情地图”,一户一本台账、一张需求清单;2024年防返贫监测,190条预警线索48小时内全部落实帮扶。村民小组微信群被他置顶,茶叶滞销、路灯不亮、老人缺药,群里一呼,干部必到。如今,坝羊镇新山村70岁的独居老人王奶奶,每天两块钱就能在“老年食堂”吃上热饭。
  如何让一片茶叶富一方人?坝羊镇接力建成4万亩高标准生态茶园,可采面积3.5万亩,该镇修建茶叶机耕道、采茶便道180公里,茶农告别“肩挑背驮”。同时,该镇围绕品牌突围,从“卖原料”到“卖品牌”发力,当地22家茶企、11座加工厂把1500吨干茶做成2亿元产值,“紫云春茶”戴上国家地理标志。采茶、管护、加工全产业链年用工24万人次,发放工资3500万元,脱贫户户均增收1.2万元。
  当地红院坝区1400亩2550块“巴掌田”曾面临农机难进、排灌不畅的问题。了解情况后,杨开胜借高标准农田建设东风,通过碎田并整新增耕地50亩,28块大田整齐划一;“稻鱼共生”亩均降本500元、增产300斤,综合效益提高800元;冬闲田流转种西兰苔、白菜心,年均带动5000人次务工,村集体年增收28万元。
  “六月六,米线出。”坝羊镇把布依传统节日办成“洛河六月六布依风情节”,包粽子、唱山歌、稻田捉鱼,7天游客达到10万人次;新山村锅厂寨13条红军标语保存完好,在杨开胜的推动下建成陈列馆,年接待研学团队5000人次。近年来,该镇举行六月六、采茶节、丰收节等活动20场次,累计吸引游客5.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1200万元。
  为解决群众出行难问题,坝羊镇硬化通组公路1.8公里,修缮高速连接线,卖菜不再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该镇修建8个蓄水池、2.4万米管道、5台水泵解决饮水愁,自来水普及率100%。针对群众反映的看病贵问题,该镇确保特殊人群参保率100%,大病救助、临时救助“一窗受理”2024年累计报销、救助资金达430万元。此外,为解决茶英、新山、五星、红院等村排涝难问题,该镇新修25公里排洪渠道,贯通8000余亩良田。
  “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杨开胜提及今后的代表履职,他给自己定下“三个再”目标。学习再充电:每月一本产业书、一次代表夜校;走访再深入:一年走遍40个基础条件差的村民组,每组办一件实事;产业再升级:让“紫云春茶”两年内走进长三角、珠三角高端市场。
  傍晚,夕阳洒在新修的机耕道上,杨开胜弯腰查看茶苗:“明年春茶开采,咱们办第三届采茶节,把坝羊的故事讲到全国去。”风过茶山,清香阵阵,那是一位人大代表对土地最深情的承诺。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23 DDCPC.COM 贵州法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