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版面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基层
第04版:理论
第05版:国内
第06版:国际
第07版:人大周刊
第08版:人大周刊
标题导航
播撒法治阳光 守护美好生活
高龄老人申领津贴更便捷
李策:黔山深处的革命丰碑
图说新闻
贵州高院与贵州证监局联合发布《关于全面协同推进资本市场纠纷多元化解的会议纪要》
版面概览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发布日期: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播撒法治阳光 守护美好生活
——黔西南州“八五”普法工作纪实
■ 记者 黄峰 张永霞 杨情丽
布依村寨里,“法律明白人”用民族语言讲解法条的声音清脆悦耳;万峰林步道旁,法治漫画宣传栏前游客驻足品读;抖音直播间,普法主播用方言演绎的防骗情景剧正收获满屏点赞……走进黔西南州,法治的气息扑面而来。
长风浩荡,法润人心。自“八五”普法规划实施以来,黔西南州紧扣群众法治需求,以特色化、融合化、创新化的普法实践,将普法“软任务”转化为“硬指标”,深度融入立法、执法、司法和法律服务全过程,持续增强人民群众在普法宣传中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全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筑牢法治根基。
特色普法:让法治之花扎根民族土壤
日前,在兴义市洛万乡,兴义市司法局工作人员采用“双语普法”模式,以流利的布依语向当地群众细致讲解《国家安全法》的要点与重点内容,并为群众发放印有国家安全举报电话的毛巾等实用宣传品。村民们听得聚精会神,不时举手提问。
“用布依话讲法律,我们一听就懂,还能记得住!”村民韦大叔笑着说。
在黔西南州,这样的特色普法随处可见。
“人民宪法为人民,内容完善合国情。国家颁布民法典,条条款款记心间。我用山歌来传唱,来当一回宣传员……”在贞丰县“三月三”民族文化活动现场,普法宣传员用布依语唱起自编的法治山歌,悠扬的曲调中,法律知识悄然浸润民心。
在晴隆县三宝街道,贵州省首支少数民族妇女调解工作队依托其“情况熟、好讲话”的优势,采取走亲戚、拉家常等方式,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与政策法规宣传,成为基层法治建设的“暖心力量”。
在安龙县笃山镇梨树村,“95后”村支书王凡带领村“两委”,以培训“法律明白人”为契机,持续提升基层依法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现代化,让梨树村成功获评第九批“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为乡村法治建设树起标杆。
全民普法和守法,是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也是良法善治的必由之路。
近年来,黔西南州坚持“精准滴灌”,将民族法律法规纳入普法重点内容,严格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推动普法工作与民族地区治理深度融合,让法治理念在民族村寨落地生根——
善用“民族节日”传统资源,让普法深入人心更接地气。利用“六月六、八月八”等民族传统节日,将传统民俗文化与法治文化结合,举办丰富多彩的节日活动,有力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持续深化“双语普法”工作,引导群众养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习惯。如今,群众对普法工作满意率、法律常识知晓率、遇事找法首选率、法律服务可及率、法治环境满意率均达95%以上。
善用“栏廊园场”传统阵地,让普法贴近生活更聚人气。在村(社区)公告栏、法治长廊、法治宣传橱窗、法治公园、法治广场等中注入法治元素,以集群方式串点成线、连线成带,让群众出门见法、驻足学法、心中有法,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法治文化熏陶。
善用“法律明白人”骨干力量,让普法扎根基层更见实效。通过精准对接需求、定制培训课程,发挥法律帮扶队伍辐射作用,以高质量普法提升乡村治理法治化水平,助力乡村全面振兴。为打通普法“最后一公里”,全州每个村(社区)组建由民族干部、乡贤、志愿者组成的普法小分队,带着便携式喇叭、法治宣传册,把普法课堂搬到田间地头、农家院坝,让法治知识走进寻常百姓家。
“八五”普法以来,黔西南州开展习近平法治思想进校园2500场次、各类民法典宣传活动3000余场次、宪法宣传1200余场次、“法治体检”700余次、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800余场……在法治春风吹拂下,法治之花已在这片民族沃土上绚丽绽放,阵阵清香浸润人心、暖意融融。
融合普法:让诗和远方浸润法治气息
漫步万峰林景区步道,一个个印有法治漫画的宣传栏格外醒目。游客们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不时驻足阅读,于山水之间接受法治熏陶。
“没想到旅游还能学法律,这种‘沉浸式’普法很贴心!”来自重庆的游客张先生感慨道。
从景区景点到文化活动,黔西南州正将法治元素融入文旅场景的方方面面。全州整合文旅、司法等部门资源,将法治纳入景区规划建设,借助旅游节点开展精准普法,以“法治+文旅”模式让游客在“游山玩水”中感受法治温度,推动旅游行业在法治轨道上健康发展。
2024年4月28日,万峰林律师半程马拉松赛在兴义举行,来自全国16个省市自治区的3000多名律师马拉松爱好者齐聚于此,感受有氧运动带来的快乐。赛事期间,黔西南州将法治宣传与体育赛事深度融合,设置9个法治文化宣传点,组织各县市司法局创作编排了布依八音坐唱《普法宣传“利甲习”》、四印苗《格尼角爪旮》、布依采茶舞《茶“典”相伴喜迎客》、快板歌舞《西楼普法新歌》、非物质文化遗产布依花灯小戏《赞赞咱们的民法典》、布依竹筒舞《竹筒声声,法路同行》等法治和民族文化类文艺节目,为赛事增添法治风采,让法治声音传得更广、响得更亮。
从自然风光到乡村治理,法治融合的触角还延伸至基层治理的每个角落。
花木成林,果蔬飘香,民居靓丽……走进“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兴义市楼纳村,一幅乡村振兴的美好画卷徐徐展开。绕村而行,法治标语、法治广场、法治一条街、法治长廊、法治书屋、法治文化石刻等随处可见,浓郁的法治气息充盈街巷,为农村民主法治工作开展营造了浓厚氛围。
这片充满生机的乡村沃土上,产业发展势头强劲、生态环境洁净优美、村民生活有滋有味,而这一切的背后,离不开法治的坚实支撑。近年来,楼纳村通过完善村规民约、推进自治管理、规范民主制度,让法治建设与产业发展、生态保护同频共振,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我们持续开展国家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工作,加快法治乡村建设,不断提升乡村治理效能,为加快建设平安黔西南、法治黔西南营造良好法治环境。”黔西南州司法局普法科副科长胡慧表示。
基层治,天下安。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
黔西南州主动将普法宣传融入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与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群众安全感满意度提升等重点工作紧密结合,持续培育壮大农村法治宣传教育力量,推动依法治理由“点上开花”向“面上结果”转变。目前,全州有专职人民调解员831名。今年1月至6月,共调解各类矛盾纠纷11745件,调解成功11161件,法治已成为基层治理的“稳定器”。
创新普法:让法治声音传遍指尖云端
“误入诈骗网站怎么办?”“种植罂粟纯欣赏犯法吗?”在“法治兴仁”抖音直播间中,来自兴仁市公安局的王警官与工作人员小赵化身“主播”,以幽默专业的风格讲解反诈、禁毒知识。网友在弹幕上互动频繁,整场直播气氛活跃、干货满满。
这是由兴仁市公安局、司法局联合开展的直播,分反诈、禁毒两个主题,通过案例讲解、法律条文释法、模型展示等形式,2小时内吸引2.7万人次观看、获5万次点赞,让法治知识从“云端”直抵群众心间。
“我砍自家林地里种的树怎么就违法了?”“用捡到的银行卡取钱咋就成盗窃了?”另一边,望谟县人民检察院开设的新媒体账号“布依检话”里,观众纷纷在评论区提问、提供线索。该账号采用案例、歌谣等方式开展双语网络法治宣传,目前已开设“布依法治小课堂”“检花有话说”“望检微动漫”“望检微漫画”“我的检察官室友”“望检普法歌单”等200余期栏目,成为群众学法的“线上课堂”。
从田间地头到云端指尖,黔西南州正着力构建“传、特、新、融”的立体化多元化普法宣传体系。通过畅通“线上+线下”传播渠道,创新服务模式,让普法内容更生动、传播更顺畅、效果更显著,让法治声音顺着指尖传递,真正走进群众心里。
2024年8月2日,黔西南州委依法治州办、州司法局与州广播电视台联合推出的“法治黔西南・普法直播间”正式开播。来自法检公司及州直各职能部门的60余位嘉宾做客直播间,以“法治之声”回应群众关切。截至今年7月4日,已播出47期,吸引1400余万人次在线观看。
直播聚焦群众需求,打造多场“爆款”内容:国家宪法日特别策划解读宪法精神,“法治护航青春”系列筑牢校园安全防线,“典亮企业”专题破解营商环境难题,更覆盖“舌尖安全”“安居保障”等民生热点。同时,制作22条精品短视频和52条乡村普法音频,内容涵盖未成年人保护、反诈等领域,采用山歌、情景剧等形式,以“接地气、有温度”的特点获群众点赞。目前,“法治黔西南”公众号影响力长期在全国、全省排名前列。
普法惠民,润物无声。一系列创新举措,让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理念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如今,法治暖流如江河奔涌,漫过城乡烟火,滋养人心田垄。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23 DDCPC.COM 贵州法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