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版面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基层
第04版:时评
第05版:国内
第06版:国际
第07版:平安贵阳
第08版:消防周刊
标题导航
从“绕着走”到“围着转”
贵阳公安圆满完成2025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安保任务
白云区检察院举行案例集中讲评活动
法院:再犯、累犯依法应从重处罚
罗祝:用脚步丈量民情 用真心温暖社区
版面概览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发布日期: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贵阳南明河之变
从“绕着走”到“围着转”
■通讯员 王秀芳 记者 付先锐
晨光里,白鹭舒展翅膀掠过波光粼粼的水面,惊起圈圈涟漪;步道间,市民迈动步伐穿梭郁郁葱葱的树荫,带起阵阵清风。这是贵阳南明河畔日复一日的清晨盛景。
“以前河水黑臭,现在成了天然‘会客厅’。你瞧,一大早就有这么多人。”慢跑后,李女士正准备做拉伸。顺着她手指的方向望去,贵阳城市地标——甲秀楼已迎来第一波游客。
南明河是乌江一级支流、长江二级支流及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自西南至东北,纵贯贵阳市之西部、中部、东北部,全长150余公里,流域人口约310万,是贵阳人民的“母亲河”。
“20世纪70年代前,南明河一直是直接饮用水源。”贵阳市生态环境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徐昱告诉记者,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大量工业废水与生活污水直排河道,南明河水质一度跌至劣V类。
昔日滋养城市的“母亲河”沦为“黑臭水体”,“拯救”南明河呼声此起彼伏。2012年,贵阳市突破传统“末端兜底”治污模式,明确以“适度集中、就地处理、就近回用”为原则,在南明河干流、支流沿线修建污水处理厂。
2014年,位于南明河东畔的贵州首座分布式下沉再生水厂——青山再生水厂建成投运。在这里,所有污水经预处理、生化处理、深度处理、污泥处理四个环节后,水质达到准Ⅳ类标准,再作为生态补给水重新流进南明河。
“日均处理能力5万吨,服务约27万人口,每年向南明河提供生态补水1850万吨。”青山再生水厂副厂长郝文磊表示,为充分利用主城区土地资源,水厂上方还建了座景观公园,已成为周边居民休闲放松的一片天地。
青山再生水厂既为深度利用地下空间、节约土地提交了“模范答卷”,也为城市污水厂提标扩能提供了新思路。2017年以来,贵阳市累计投入财政资金约79亿元,新建再生水厂20座,其中14座采取下沉式建设。
截至目前,贵阳市已建成投用再生水厂49座,其中下沉式再生水厂19座,污水日处理能力从99万吨提高到175万吨,每天为南明河、贯城河、市西河等城市河道输入生态补水约150万吨。
不仅如此,贵阳市还痛定思痛,实施工业“退城进园”,将工业污染“拦”在主城区外;结合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新建污水管网65公里、改造排口263个,推进中心城区19条排水大沟综合整治,全面消除全流域25处“黑臭水体”。
得益于这套“组合拳”,南明河治理成效逐步显现:7条主要支流水质全部达标,中心城区段水质稳定达到Ⅳ类以上,部分区域达Ⅲ类及以上。2023年,南明河被评为贵州省美丽幸福河湖,并入选生态环境部美丽河湖优秀案例。
沉水植物覆盖率从15%上升至85%,水生植物种类突破23种;底栖动物种类达到33种,浮游动物16种,优势鱼类种数多达29种,贵州特有物种多斑金线鲃重现河道……如今,南明河已重现“鱼翔浅底、白鹭翻飞”的美景,成为贵阳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生动缩影。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23 DDCPC.COM 贵州法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