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学宏(右)在接待来访群众。 ■记者 牟岚
【开栏语】在黔山深处,“1+1”中国法律援助志愿者行动正以点点星火,汇聚成照亮法治之路的璀璨星河。该公益项目由司法部、中华全国律师协会、中国法律援助与司法英烈关爱救助基金会联合发起,每年组织律师志愿者、大学生志愿者及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奔赴中西部无律师县与律师资源匮乏的贫困县,开展为期一年的法律援助服务。
贵州作为重点受援省份之一,多年来持续接纳来自全国各地的志愿者。2024年9月起,第16期“1+1”行动志愿者奔赴贵州平塘、罗甸等16个县。在近一年的时间里,他们以专业与热忱,办理法律援助案件1326件,开展讲座授课265场次,接待法律咨询、开展法治宣传11562人次,成功化解社会矛盾176起,为贵州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法治动能。
即日起,本报推出“黔山秀水看法援星火成炬照民心”系列报道,讲述志愿者们用脚步丈量责任、用专业传递温暖的动人故事。
今年37岁的黄学宏,来自北京京师律师事务所,是2024年度“1+1”中国法律援助志愿者行动中贵州法律援助志愿律师团团长。2024年8月,已经在贵州服务了2年的黄学宏经个人申请组织同意,继续留在贵州平塘县开展法律援助工作。
黄学宏所在的服务地平塘县地处云贵高原的黔南山地,是前国家级贫困县,2020年3月才退出贫困县序列。整个平塘县的律师事务所只有2家,律师人数不足10人,法律人才严重欠缺。
“我在平塘已经生活了2年多,很喜欢这里的风土人情、自然风光,我也希望自己能给当地群众带去切实、优质的法律援助服务,为有需求的人解决法律难题,让群众不再因经济困难而打不起官司。”黄学宏说。
作为“1+1”中国法律援助志愿者,黄学宏凭借着对法律援助公益事业的热爱,已连续3年扎根平塘县。在这里,黄学宏抽出大量时间用于办案,每周连续开庭几日对于他来说是家常便饭。驱车到外地看守所会见当事人,去检察院参加听证会,去法院出庭……奔走于各个办案机关的辛苦,他却认为是一种充实。
“感谢黄律师的帮助,要不是你帮忙,我都不知道怎么办才好了。”拿到法院的判决书后,平塘县村民祖某某专门赶来向黄学宏表达谢意。
2022年初,祖某某因身患多种疾病,急需资金进行手术治疗,想卖掉自家种植的林木马尾松换点钱,随即向县林业局申请林木采伐许可证。在较长时期未获得审批情况下,祖某某雇请伐工将自家的部分马尾松砍伐,运往某加工厂销售,获利7800元。事后祖某某主动到公安机关说明情况,但其未批先伐的事实仍涉嫌刑事犯罪被检察机关提起公诉。
接受案件指派后,黄学宏第一时间实地了解案件情况,在与受援人充分沟通后明确了辩护方向,即祖某某无违法犯罪前科、在该案中有自首情节、自愿签署认罪认罚具结书、已经补植复绿且他身患重病需要进行大手术急需用钱。在砍伐树木前,也依法向县林业局申请采伐许可手续,因迟迟未获得审批,这才无证砍伐树木,虽构成犯罪,也实属无奈之举……最终法庭采纳了黄学宏的部分辩护意见,对祖某某案从轻量刑并适用缓刑,罚金数额也从最初的人民币4000元,下调到1000元,极大减轻了受援人的经济负担。
在黄学宏所办理的112起刑事案件中,多起案件在审判阶段,获得从轻判决的辩护效果;办理的4起民事案件全部胜诉,最大限度地维护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当事人的满意率达到百分之百。他告诉自己,援助虽然是免费的,但公平正义是无价的,必须在每一个法律援助案件中做到极致。
“1+1”中国法律援助志愿者行动采取“1名执业律师+1名法律专业大学生”的组队模式。作为志愿律师团团长,黄学宏不仅办案出色,还注重对大学生志愿者的指导与培养。他从提供法律咨询、文书写作、庭审技巧方面,为大学生志愿者进行详细示范和指导,帮助大学生快速成长为独立办案的法治实务人才。日前,他带领的大学生志愿者,在2025年的贵州省公务员统一招考中脱颖而出,被平塘县人民法院录用,即将到法院开展工作。
回顾自己的法律援助工作历程,黄学宏感慨万千:“法律援助工作虽然辛苦,但却充满了意义和价值。如果有机会,我愿意把法律援助工作作为自己一生的事业,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爱心,为更多需要帮助的人点亮希望之光,让公平正义的阳光照进每一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