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
在洪流与淤泥中,看见家的模样
7月3日,在榕江县,群众自发来到道路两旁欢送救援队伍。通讯员 龙顺伟 摄

  ■记者 周睿
  6月24日,持续的暴雨引发了山体滑坡,G76厦蓉高速猴子河特大桥引桥不幸垮塌。当天中午12点,我接到任务,一小时后,我与三名队友迅速奔赴现场。
  抵达现场,出于安全考虑,相关部门已设置了两道警戒线。我们在线外,努力向直播镜头另一端的观众描述所见。幸好队友的无人机能飞得更近,让我们和万千观众得以看清第一现场的景象。
  直播间里,焦虑地的询问不断刷屏:“有人伤亡吗?”“垮塌时桥上的货车和司机怎么样?”“家人电话打不通,非常担心!”我们及时传递了“现场无伤亡、周边居民已安全转移”的消息。那一刻,仿佛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弹幕里汹涌的担忧渐渐平息,化作了一片无声的祈祷和祝福。
  在“救”出滞留在猴子河大桥上的货车并第一时间采访了司机后,我们接到新指令,马不停蹄地赶往从江县。彼时,都柳江黔东南州榕江、从江段正遭遇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水,灾情十万火急。
  夜幕笼罩下的从江县城,沿江大片区域因停电陷入黑暗。在当地工作人员的指引下,我们来到了唯一还亮着灯的二桥,在桥头架起了直播设备。汹涌的江流声、簌簌的雨声,陪伴我们度过了一个通宵。
  凌晨1点,身着雨衣的执勤人员不断来到桥头,警惕地观测水情。凌晨3点,细雨未停,有穿着拖鞋、打着雨伞的居民,三三两两来到桥头警戒线外,远远地、沉默地守望着这片家园。
  清晨6点,山间雾气弥漫,此前被洪水完全吞噬的江边步道围栏,终于一点点重新显露出来。那一刻,桥上桥下,所有屏息凝视的人们,都不自觉地松了口气。
  次日中午,洪水退去,确认安全后,当地的党员干部和从周边兄弟县市星夜驰援而来的抢险人员,立刻投入了紧张的清淤战斗。我们也踏入了环城路——这条从江县城受灾最为严重的街道。
  然而,踏上环城路不到五分钟,我和同事就接连摔进了厚厚的淤泥里,淤泥瞬间把我“定住”,一时动弹不得。
  就在这时,一位手提两个铁桶的阿姨没有丝毫犹豫,放下东西就朝我这边走来。她小心地靠近,伸出手,帮我从这深深的泥泞中脱身。当我终于拔出腿,她又俯身帮我清理灌满泥浆的雨鞋。我连声说:“太脏了,阿姨我自己来。”她却只是温和地笑着回应:“看到你,就像看到我女儿一样。”她说,她女儿和我年纪相仿。
  这样的温情片段,在那几天里不断上演:
  朱姐怕我们没处吃饭,留我们吃午餐(我们拒绝了);石哥看我们一直在街上采访,专门搬出板凳让我们坐坐……
  6月28日,从江再次将城区防洪应急响应升级至Ⅰ级,而这次,我见到了毕生难忘的一幕。
  24小时前已经撤下的警戒线再度拉起,每个巷口都站着至少两名来自公安和各个单位的工作人员彻夜值守。
  水面还在缓慢上涨,庆幸的是目光所及之处的路面暂时都未被淹过,比上次淹过两层楼的情况好了许多。
  从江县司法局所在位置正处洪水受灾最为严重的地方,所以司法局全员行动进行值守。在路上,我们遇到上次采访过的司法局局长和副局长,而他们的声音已明显嘶哑。局长调侃:“挨家挨户通知撤离的时候还是公鸡嗓,现在已经是公鸭嗓!”
  确保安全的情况下,我们再次到环城路路面。大块淤泥清理走后,大家借来高压水枪,水枪重且水压强,基本需要五到十个人合作使用。
  傍晚,天色渐暗,环城路深处,一辆消防车亮起了灯。我们首先看到的是人墙,走近细看,人墙还不止一堵。
  我站在两堵“人墙”中间,左手一排,大家人手一个铲子,铲走最后的大块淤泥和垃圾;右手一排,四位消防员两两带队,拿着两把高压水枪进行最后的清理,而消防员带领的队伍后面,是十余位帮忙拿和整理水管的当地群众。我随机问了其中的几名群众,他们都不是这条街的居民,问及为何来这里,他们回答:“听说这边被淹了,我们来帮忙。”
  这是我见过最高的山、最坚固的墙。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23 DDCPC.COM 贵州法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