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吴兵(左一)跟随救援队伍进入受灾区救援。 ■记者 吴兵
再过不久,就是我当记者的第十个年头了。这十年,跑过不少地方,写过不少故事,但在榕江经历的那几天,洪水裹挟着的一切,却像烙印一样刻在我心里,让我对“记者”这两个字,有了更深的、带着泥浆味儿的体会。
6月24日,榕江遭遇百年一遇的洪水。
我和同事是中午接到的出发消息,赶到报社一起出发,抵达时已经是17时。
当时榕江县城电力、通信都已中断,现场情况非常复杂。经过协调,我挤上了一艘救援快艇,跟着贵阳市红十字会救援队,前往受灾严重的车江派出所。
那一路,真是心惊肉跳!我看见浑浊的水面上漂浮着各种生活垃圾,树枝、家具……什么都有。我听见快艇马达吃力地轰鸣,感受到船身在漂浮物间艰难穿行,有时甚至要用手去拨开悬垂的线缆。突然,“噗”的一声,快艇猛地一抖——塑料袋死死缠住了螺旋桨,熄火了!那一刻,时间好像都凝固了。经验丰富的救援队员迅速处理,引擎重新“怒吼”起来。短短几公里水路,走了半个多小时,每一步都像在未知的深渊边缘试探。
好不容易抵达车江派出所,我看见一楼已经完全被淹没,浑浊的水面就在二楼楼梯口晃荡。20多个人挤在二楼平台上,有民警、当地居民、游客。进入派出所进行采访的过程中,我听见云南游客的后怕:“太快了!就二十分钟,水从车轮淹到车门座椅,要不是消防员……”我听见60多岁本地居民的坚韧,她家早餐店就在对面,她说:“活了一辈子,没见过这么大的水。铺子淹了不怕,人安全就好!”我感受到,尽管眼神里还有惊魂未定,但大家看到救援队员时那种从心底涌上来的安心。
当日20时,救援队第三次到车江派出所开展救援后,由于水位下降、道路受阻,暂时无法开展救援工作,我也被困在了车江派出所。心里很急,手机没有信号、没有网络,我跟随受困人员到派出所楼顶举着手机到处找信号,发现短信还能发出,用手机编写新闻稿发给了后方的编辑老师,但是照片和视频无法及时传出,这也是此次深入一线采访最大的遗憾。
洪水在深夜开始慢慢退去。但那晚,我却经历了一段至今难忘的“插曲”。深夜,水位已退至勉强可行走的位置,受困人员纷纷走出派出所前往自己家中,突然就剩我一个人不知所措。那一刻,我切身感受到了受困于一地的那种慌张。
凌晨一点的榕江,断电断通讯,一片漆黑,伸手不见五指。我踩进厚厚的、冰凉的淤泥里,每一步都深陷其中,碎石和杂物硌得脚底生疼。湿透的裤腿紧紧裹着小腿,又冷又沉。手机电量闪着刺眼的红——不足10%。那点微弱的光,是我唯一的指引。
就在这时,我看见了远处,救援车的灯光像利剑一样劈开黑暗!
我听见了救援人员的呼喊穿透寂静:“往这边走!小心脚下。”
那束光,那声喊,成了最温暖的坐标。
6月25号清晨,我看见了洪水退去后榕江顽强的生命力。308省道上,淤泥还在,但车辆和行人已经动起来了。街角超市里,虽然没电,但老板借着天光,用计算器噼里啪啦算账,居民们拿着现金或手机,买鸡蛋、泡面、牛奶。我听见老板扯着嗓子喊:“鸡蛋里面多得很。”
沙县小吃的林老板站在门口看着被淹的店,说重新开张至少还得一周,语气里有无奈,但眼神没垮。我看见居民们蹚着没退的积水回家,抢救家禽,围着小狗小鸡,一家人在一起。快递小哥的车轮碾过泥泞的街道,把外面的世界连接进来。我感受到,那股熟悉的烟火气,像初春的野草,倔强地从淤泥里钻了出来。
街边小卖部老板边擦洗商品上的泥渍边说:“受损不算太严重,还能接受。”那一刻我明白了,榕江人的坚韧,和他们在“村超”球场上拼抢的劲头,是一脉相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