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
“机场拦截”充电宝去向应公开透明
  ■ 江德斌
  【新闻来源】近日,民航局安检新规实施后,大量无3C认证的充电宝被机场拦截,二手平台随即涌现大批号称是“机场拦截”“安检扣押”的低价充电宝。当被追问安全性及货源时,商家往往含糊其辞,或以“正常使用没问题”搪塞,或以“正规渠道回收”敷衍。(6月30日央广网)
  【普法课堂】陕西恒达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知名公益律师赵良善:若充电宝是在2024年8月1日前生产,当时属于合法流通商品,消费者基于旧规购买并使用,因新规实施导致无法登机产生损失,民航局作为政策制定者,新规缓冲期过短,未充分保障公民财产权,需承担一定责任。
  【法条链接】《缺陷消费品召回管理办法》第二十二条:对实施召回的消费品,生产者应当及时采取修正或者补充标识、修理、更换、退货等措施消除缺陷或降低、消除安全风险。生产者应当承担消除缺陷的费用。
  一边是大量拦截,一边是大批上架,此种怪异的场景,令人难以置信,却也留下了谜团——二手充电宝的究竟来自何方?“机场拦截”充电宝又是如何安全处理的?这些问题,双方都没有讲清楚,需要有一个明确的答案。
  民航局禁止旅客携带没有3C标识、3C标志不清晰、已被召回型号或批次的充电宝乘坐境内航班,是认为此类充电宝存在安全隐患,出于保障航空安全的考虑。但是,如果被拦截的充电宝轻易流入二手市场,则表明机场在处理不合规充电宝时存在程序漏洞,有人在借机倒卖牟利,新规的严肃性、权威性就会大打折扣,消费者安全也会受到威胁。
  目前,记者采访的机场客服和安检人员均表示,充电宝回收后会“统一处置”“统一销毁”,但不清楚最终具体如何处理,也未拿出确凿的证据。众所周知,充电宝属于电子类产品,含有大量重金属,又存在燃爆隐患,需要专业机构回收处理,机场并无该项能力,只能委托第三方回收机构。仅凭机场的口头之辞,无法彻底打消顾虑。
  公众有权利知道机场拦截的充电宝究竟去了哪里,如何销毁的。机场也有责任回应公众的关切,并晒出真实可信的证据,包括具体回收处理流程、第三方回收机构名称、不合规充电宝销毁视频等信息资料。同时,处理流程也应接受监督,机场方面可以通过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等渠道,及时发布充电宝处置方式、时间、数量等。为消除公众的疑虑,可邀请媒体、公众代表参与监督,确保处置过程公开、公正、合法。
  “机场拦截”的不合规充电宝,绝不能流入二手市场,这是底线。而二手平台上这些来路不明的充电宝,无论是否真的来自机场,其安全性都令人担忧。还有不少卖家趁机蹭热点,将积压的假冒伪劣产品贴上“机场拦截”的标签当噱头,甚至有卖家专门回收残次品充电宝对外出售,这种实际容量虚标、电芯质量差的套壳产品存在发热、燃爆等诸多安全隐患,不可不防。
  二手平台应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加强对平台上售卖的充电宝的审核,对于来源不明、号称是“机场拦截”的充电宝,应及时下架处理,并向相关部门报告。监管部门也应加大对二手平台的监管力度,严厉打击违规售卖行为,维护市场秩序。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23 DDCPC.COM 贵州法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