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版面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基层
第03版:理论
第04版:时评
第05版:国内
第06版:国际
第07版:平安贵阳
第08版:消防
标题导航
充电宝危机何解?
别让不合格充电宝流入市场
解决充电宝问题不能只靠“召回”
“机场拦截”充电宝去向应公开透明
别让消费者为充电宝乱象“买单”
版面概览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发布日期: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别让不合格充电宝流入市场
■ 戴先任
【新闻来源】从北京多所高校集体禁用,到机场安检严查,曾经人手必备的“续命神器”充电宝,正陷入一场前所未有的“易燃易爆”信任危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媒体梳理发现,近五年充电宝安全事故热搜频发,国家监督抽查数据更触目惊心:移动电源不合格率长期高企,2025年最新抽检不合格率仍达43.6%。消费者投诉直指鼓包、发烫、异常断电等安全隐患。(6月30日《经济参考报》)
【普法课堂】陕西恒达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知名公益律师赵良善:无3C认证的充电宝存在安全风险,如电芯质量不合格,可能导致过热、燃烧甚至爆炸等,威胁使用者的人身和财产安全;也可能存在性能不达标问题,如容量虚标、充电效率低等。商家售卖此类充电宝,构成违法销售,若存在欺诈行为,需按照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进行赔偿,还可能面临行政处罚。
【法条链接】《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第四十九条:生产、销售不符合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产品的,责令停止生产、销售,没收违法生产、销售的产品,并处违法生产、销售产品货值金额等值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并处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吊销营业执照;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在这个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机变成“人体新器官”,随时随地为手机充电,也就成了常态,充电宝的出现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们的“电量焦虑”。但充电宝的质量,一直备受诟病,充电宝质量问题引发的事故时有发生,如此前市场监管总局在抽查检验的9个省(市)95家企业生产的99批次产品中,有35批次不合格,抽查不合格率35.4%,就暴露了普遍存在的充电宝质量问题。
如一些不合格充电宝涉及虚标容量、过充电检测不合格、热滥用检测不合格等,存在漏电、起火等各种隐患。充电宝容易着火甚至爆炸,具体原因在于外壳阻燃能力不行,一些充电宝企业号称产品应用多重防护,实际上阻燃能力有限。而容量虚标现象在充电宝行业中也非常常见,不少充电宝标称容量是1万到3万毫安时,但是实际测出来的结果往往低于该数据,有的甚至不到五千。
充电宝市场混乱,与行业缺乏规范有关。虽然早在2015年,国内首个移动电源国家强制标准《便携式电子产品用锂离子电池和电池组安全要求》正式实施,但标准实施多年来,充电宝市场的混乱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好转。不像手机行业,充电宝属于较低端的电子产品,所以有很多小企业也参与其中,引发行业的恶性竞争,造成泥沙俱下的恶性循环。
充电宝质量不过关,损害了消费者权益,还带来了诸多安全隐患。对此,需要监管部门加强监管,除了要加大抽查力度,还要能抬高行业门槛,严把准入关,严查不合格产品,杜绝不合格产品混入市场,把不合格充电宝挡在市场大门之外,对于生产不合格产品的企业,要能加大惩戒力度。生产厂家也要自觉严把质量关。网购等相关平台也要尽好管理责任,不给销售不合格产品的商家机会。还要引导与促进行业规范发展、良性发展,走出“低价战”的泥潭。当然,消费者也要增强防范意识,自觉远离“三无”产品等。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23 DDCPC.COM 贵州法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