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
乡村振兴背景下法治题材微电影的点线面结构分析
——以《何处是我家》为例
  ■叶欣如 伍顺比 常玥玥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全面依法治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在实现这一目标的伟大征程中,当代中国影视行业也相继涌现出众多法治题材的优秀影视作品。微电影《何处是我家》由中国检察出版社等联合出品,基于真实案例,聚焦乡村振兴中的“法治进乡村”主题,讲述检察官揭露并解决农村女童被拐卖案件,展现法治力量与人文关怀,凸显检察机关在乡村法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并向广大观众传播法治理念。
  一、点的层次分析——核心人物:卓钰、招娣
  检察官卓钰作为电影中“法治进乡村”活动的主要讲授者,也是电影重要的“点”。卓钰由始至终的活动轨迹清晰可见,从起始、延伸、爆发到升华,完整地勾勒出“法治进乡村”活动的深远意义。当卓钰正在给桃李小学的学生们宣讲法律时,她注意到了窗外的招娣,这一短暂的交集成为故事的起始点;在卓钰对招娣家访的戏份中,卓钰感受到招娣家中阴郁沉闷的氛围并回忆起招娣的胳膊上布满的伤痕……种种迹象使卓钰开始怀疑招娣可能遭受过家暴。这一环节将“点”的内延逐渐与影片中“线”的叙事紧密联系起来;在卓钰对招娣是否遭受家暴从疑虑到确信的过程中,卓钰开始采取法律手段介入并着手推动此案调查,依照法律惩办了罪犯。这一过程是电影结构中的“点”的爆发,体现着卓钰高度的职业使命感和人文精神;这次买卖儿童的案件虽然告一段落,但是卓钰对招娣心灵的关照并没有结束,卓钰将招娣送到了阳光福利院,并且安排专业心理医生对招娣进行心理创伤治疗。这个环节是“点”的内延和升华,体现出卓钰善良、崇高的思想境界,而本片的“面”性主题正是关注乡村儿童的法治教育和心理健康,这与“点”所体现的精神高度契合。
  招娣作为影片《何处是我家》中“点”的另一核心人物,影片通过展现招娣这个“点”的定位、延伸和深化,来推动剧情发展。招娣是一位来自农村的女孩,因家境贫寒,加之弟弟“耀祖”的出生,招娣的生父黄志强最终以三万元的价格将其卖给了工友李平。影片对招娣这个“点”的定位是被亲生父母卖掉并遭受侵害的弱势群体,该环节的设定不仅揭示出招娣遭遇的种种不幸,也为后面剧情埋下伏笔;招娣在遭遇拐卖及虐待后心理上产生一系列的变化,她从一开始的恐惧、封闭,到遇见检察官卓钰后逐渐打开心扉,最终在阳光福利院找到心灵的归宿。这个片段是“点”的延伸,清晰的呈现出招娣的心理变化轨迹;影片《何处是我家》通过招娣的个案深刻揭示出拐卖和侵害行为对于儿童以及社会所造成的严重危害。影片借此真实改编的案件,呼吁社会各界关注未成年人保护,同时强化农村地区法治教育宣传工作,进一步为困境中的未成年人提供更多的帮助,该片段的设定具有很强的社会教育意义,是“点”的升华。
  二、线的层次分析——情节发展线
  影片的情节主线可以概括为法治巡回宣讲线、案件调查线和心理救助线。影片伊始是检察官卓钰前往桃李小学进行法治巡回宣讲,而这也暗示了影片主题——未成年人保护,同时也展现了检察官深入偏远地区进行普法工作的努力,并为后续发现招娣被买卖案件埋下伏笔。卓钰在宣讲过程中为了提升乡村儿童的法治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她由浅入深向孩子们宣讲法律知识,无意间发现窗户外的招娣,从而引出一连串关于招娣的事情,这充分体现出检察官在基层普法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卓钰对招娣异乎寻常的表现和是否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感到好奇,于是她通过家访和询问招娣等形式,展开层层深入调查。在卓钰和相关工作人员的调查中,她逐渐发现了藏在招娣身上的拐卖案件,这一点也体现了卓钰作为检察官的职业素养和坚定的职业信念,这里将案件调查线推进到了高潮阶段;在案件调查的过程中,卓钰发现了招娣心理受到很大伤害,从而卓钰对招娣实施心理救助,招娣对卓钰也从初时的恐惧、抵触,到后来的信任、依靠。在卓钰的帮助下,招娣在阳光福利院再次重拾生活的希望。卓钰对招娣的救助不但体现了卓钰的人性关怀,也体现了法治对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层面的重视。
  三、面的层次分析——主题的回归
  电影《何处是我家》传递出法治精神及乡村法治建设两方面的主题。电影从卓钰这个人物的塑造中传递出法治精神:保护同招娣一样的弱势群体,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影片深刻地展现了法治如何改变受害者的个体命运,同时在更大的社会层面推动广大乡村地区未成年人提升法治意识,更彰显了在电影中发挥法治精神的重要意义。影片着眼于“法治进乡村”活动,展现出乡村地区在法治层面存在的薄弱点。比如招娣案,是由于该地区群众的法律意识缺失没有及时曝出。影片以招娣一案为背景,对招娣进行司法保护,惩治李平和黄志强夫妇的卖儿行径,帮助群众树立起法治理念,维护像招娣一样的广大受害群体的法治信心。此环节体现了普法宣传和司法保护对推进乡村法治建设产生的实际效用,给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
  四、“点”“线”“面”结构结合分析
  微电影《何处是我家》点线面结构的巧妙设置,凸显出法治精神的重要性。主人公卓钰与招娣这两个“点”促使了买卖儿童案件的侦查和对招娣救助的线性发展,相互交织的“线”共同构成“面”,向观众揭示了法治精神、社会关注、农村现实问题以及未成年人保护等问题。点线面的设置强调了法治在个人、家庭、社会三个层面所发挥的作用并对乡村振兴下法治社会建设提供深刻的启示。
  [作者叶欣如系贵州民族大学传媒学院2024级硕士研究生;作者伍顺比系贵州民族大学传媒学院副院长;作者常玥玥系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助理记者。本文系贵州省2024年本科教改项目阶段性课题(项目编号:GZJG2024079)]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23 DDCPC.COM 贵州法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