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
毕节市市场监管部门精准助力46家企业获证,3家作坊升格为企业——
既是“守护者”又是“助推器”
  ■记者 谢朝政
  “这是我们产品的新包装,你瞧瞧,包装盒上印着食品生产许可证呢。”5月10日,贵州张蕾福食品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汪洋乐呵呵地说。
  “以前食品包装袋上印的可是贵州省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登记证。”汪洋指着老包装上的字样,话语中难掩曾经的无奈与苦涩。
  这一证之差,让汪洋夫妇将企业做大做强的梦想搁置了两年多。
  2018年,汪洋和妻子张蕾在七星关城区白手起家,开设了第一家蛋糕店。由于他们热衷于钻研配方、调试口味,夫妻俩制作的糕点逐渐赢得消费者喜爱,生意愈发红火。
  紧接着,城区的第二家、第三家分店相继开业……当第五家分店开业时,夫妻俩萌生了更大的创业愿景:注册企业,投资建设加工厂,把特色糕点推向市外、省外。
  2023年3月,他们注册成立贵州张蕾福食品发展有限公司,并拿出全部积蓄300余万元购置食品加工设备,在毕节高新区搭建起食品加工生产线。
  然而,前往市场监管局申办食品生产许可证时,工作人员现场查看生产线后,夫妻俩愣住了:因不了解食品生产企业要求,车间布局、工艺流程等设计存在缺陷,不符合相关规定,只能办理食品加工小作坊登记证。
  拿着从市场监管局拿回的小作坊登记证,夫妻俩心里很不是滋味。注册的是公司,生产场地却成了小作坊,产品难以销往省外,连进超市都困难重重,企业该如何发展壮大?
  汪洋、张蕾夫妇的“心病”,引起了毕节市市场监管部门的关注。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企业发展究竟需要什么?不仅需要有序、公平的市场环境,更需要监管执法部门提供全方位服务,引导企业合法合规发展。”毕节市市场监管局食品生产科科长李志说,“市场监管部门既要运用好行政执法这把利剑维护市场秩序,更要借助质量、计量、标准化、认证认可和知识产权等工具,为经营主体提供培训、检验检测、技术支持等服务,助力经营主体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
  于是,毕节市市场监管部门围绕“发挥部门职能,服务经济发展”这一主线,采取找准问题点、把握关键点、抓实发力点三点施策,实施“一企一策”精准帮扶,助力经营主体发展壮大。
  2024年8月,市场监管部门工作人员走访汪洋夫妇的门店,了解他们发展中的困难后,精准制定帮扶举措:派出人员指导公司以最低成本改造生产场所,使其硬件条件符合发证要求;指导公司结合实际建立进货查验、出厂检验等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及相关记录表格,使其软件条件达标;对公司员工在食品安全管理制度执行和日常管理等方面开展专门培训,并联系市局检验检测中心为企业化验员进行出厂检验培训,确保人员符合发证要求。
  “准备工作完成后,还现场指导我们线上申报。”汪洋说,2024年12月14日,公司顺利取得热加工类糕点的食品生产许可证。
  小作坊加工登记证换成了食品生产许可证,汪洋夫妇两年多的“心病”得以消除,做大做强企业的信心再度燃起,于是他们投入更多资金和精力进行产品研发。
  “目前,我们成功研发出天麻饼和刺梨饼,天麻饼已投产,正逐步在城区商超推广;刺梨饼还在设计包装。下一步,我们还要研发苦荞系列产品。”汪洋信心满满地说,“我们有信心将这些特色产品推向全国各地。”
  企业发展起来后,带动能力显著增强。“年初,我们从七星关区拱拢坪林场天麻种植基地购进了10吨天麻,等刺梨成熟了,我们还会采购刺梨。”汪洋说道。
  去年以来,毕节市市场监管部门紧扣“企业需求”,主动深入企业,倾听企业心声,把企业的事当作自家事,通过开展知识培训、领导结对帮扶、证前现场指导等方式,对83家次食品生产企业和食品加工小作坊进行帮扶指导,助力46家企业顺利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指导3家食品加工小作坊升级改造为食品生产企业,帮助企业突破发展瓶颈,提升核心竞争力。
  毕节市市场监管局主要领导表示,下一步,将继续秉持“服务跑在监管前”的理念,既当好市场秩序的“守护者”,又做好经营主体成长的“助推器”,充分发挥标准、计量、认证认可、知识产权、品牌培育等方面的技术优势,不断拓宽帮扶覆盖面,进一步细化帮扶措施,以专业化、精细化服务助力经营主体做大做强,为毕节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市场监管力量。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23 DDCPC.COM 贵州法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