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
“抖音村民大会”助力“空心村”治理
  ■ 记者 姚强
  铜仁市思南县三道水乡周寨村,位于武陵山腹地、乌江中下游,山高谷深,辖8个村民组303户1316人。过去,这里曾是黔东地区深度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67户337人,人均纯收入仅2830元。
  2019年,周寨村成功脱贫摘帽。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村党支部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创新推出“抖音村民大会”,让远在东部沿海务工、创业的青壮年以及留守老人、妇女和未成年人都能实时参与村级事务,共商发展大计,真正实现“云端”聚民心、合力促振兴。
  如今,周寨村集体经济积累突破2300万元,人均年纯收入超2.6万元,并先后获得“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产值超亿元村”等多项国家级荣誉。
   一场“云端会”聚拢村里人
  走进周寨村,只见离村委会不远处的田垄上,20多位村民正俯身劳作,耕田机的轰鸣与锄头翻土的声响交织。
  “前些年可不是这样。”周寨村党支部书记张诚站在田埂上回忆道,那时大片土地荒芜,年轻人都外出务工,村里只剩老人和孩子,春耕时难得见到这么多人忙活。
  地处高山峡谷的周寨村,民居如散落的珍珠般分布。2019年村“两委”换届后,如何破局乡村振兴成为摆在新任班子面前的课题——60%的青壮年常年在外,“三留守”群体因能力限制或农忙冲突难以参与村务,传统议事模式在这片分散的村寨里举步维艰。
  转机出现在对新媒体的探索中。
  村“两委”发现,抖音平台既能满足村民的情感交流需求,又高度贴合山区百姓的生活习惯。2023年底,村里筹措资金搭建起集直播间与会议室于一体的“抖音村民大会”阵地,配备专业直播设备,将现代传播手段与基层治理创新结合。有着省人大代表、劳动模范等多重身份的张诚,凭借过硬的政治素养和群众基础,成为直播间里的“主播书记”。
  每场直播前,村“两委”都会通过入户走访、线上收集等方式,聚焦留守老人政策理解偏差、“等靠要”思想,以及医保缴费、宅基地审批等民生热点确定议题。直播内容经支委会严格审核后,在每月最后一个周六晚8点准时上线——前一小时,张诚化身政策讲解员,用方言解读文件精神,实时回复弹幕留言;后一小时,他则变身推广周寨村产品的“带货主播”。
  2024年2月底,周寨村的“抖音村民大会”首秀便展现出强大号召力:500余人同步在线,5000余次点赞互动。这个曾经寂静的山村在数字空间里热闹起来。
  这种“政策宣讲+议事协商+产业赋能”的模式,让分散在各地的村民通过手机屏幕共聚“云端会议室”。如今,周寨村抖音账号粉丝量已达8.1万,每场直播实现户均1人参与,累计收集到产业发展“金点子”53条、民生诉求8项,获46.5万次点赞。
  一根红薯粉串起振兴路
  周寨村村民们世代与红薯结缘,过去,由于缺乏市场渠道,种植的红薯大多只能用作禽畜饲料,或简单加工成淀粉、粉条自给自足,产业价值长期未被发掘。
  2016年,村里建起的红薯粉加工厂一度经营困难。在外奔波多年的张诚,敏锐地抓住红薯产业潜力,整合资源成立了一家集红薯选育、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企业,为周寨村的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随着电商经济的兴起,张诚迅速布局数字化营销,组建电商团队,打造5个专业直播间,培养20余名返乡大学生成为带货主播。通过“全天候直播+平台联动”模式,该企业主打的“陈薯酸辣粉”迅速走红,吸引超10万个电商账号自发推广,成功让深山红薯粉走向全国市场。
  此外,周寨村还创新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与贵州佳里佳农业公司结成产业联盟,实现“五统一”管理——统一规划、供种、技术、管理、收购。在此基础上,村里陆续建成红薯育苗基地、精品大米加工厂、红薯干厂等8个产业项目,形成多元化经营格局。
  2023年,村集体经济年收益突破150万元,通过“种植+务工+分红”等渠道,带动110余名村民实现人均年增收5万元以上。更可喜的是,产业的蓬勃发展吸引了23名年轻人返乡创业就业。“90后”村民张著东在红薯粉厂担任车间主任,月薪5000元并享受完善社保,他说:“现在村里待遇不比城里差,还能照顾家人。”
  如今,周寨村已建成西南地区最大的薯类加工基地,日加工鲜薯1500吨,开发出淀粉、粉条、红薯酒等20余种精深加工产品,使红薯附加值提升近20倍。旺盛的加工需求甚至带动思南县及周边县市发展规模化红薯种植,形成跨区域产业联动。
  “乡村振兴关键要靠产业,而直播电商让我们跑出了加速度。”张诚感慨道。从传统种植到全产业链开发,从线下滞销到线上爆单,周寨村用一根红薯粉条,串联起了共同富裕的乡村振兴之路。
  一场“云”变革激发新活力
  2023年,周寨村通过“抖音村民大会”让300多条带着泥土气息的留言涌进了村委的工作群。养猪户李大姐提议“彩礼别超过三万六”,退休教师王大爷建议“赡养老人每月五百元”,这些带着烟火气的建议最终凝练成朗朗上口的“新十条”。新规实施后,高价彩礼现象下降60%,厚葬薄养投诉清零,村民们自发拍摄的120多条移风易俗短视频,让周寨村的新风貌顺着5G信号传到了山外。
  改变的不只是村规。在外打工的村民周信明怎么也没想到,自己凌晨两点在直播间留言的养牛场用地纠纷,会在24小时内引发一场“云端勘界”。村“两委”打开抖音直播,无人机镜头掠过泛黄的田埂,老支书蹲在镜头前用竹竿比划地界,司法所调解员同步连线解读政策。这场持续3小时的直播调解,让拖了半年的纠纷在72小时内画上句号。
  当河道清淤费用被质疑时,村会计直接在直播间翻开记账本,对着镜头逐笔核对票据,满屏的“清楚”“明白”弹幕,让村务公开从贴在墙上变成“晒”在网上。21次直播审议、95%的线上监督覆盖率,让32项村级事务在镜头下晒出了“阳光账单”。
  在村头的积分超市里,电工刘师傅正抱着刚兑换的微波炉笑得合不拢嘴。他手机里的“治理积分”小程序显示,过去一年他累计维修水电27次,服务时长超过100小时。“90后”宝妈陈小丽的积分则变成了一摞绘本,她组织的12场留守未成年人直播课堂,不仅让村里的图书角充实起来,更让她成了孩子们眼中的“网红老师”。当积分开始与集体经济分红挂钩,村民们发现,在直播间议个事、帮邻居调解纠纷、给村里做点志愿服务,不仅能攒“面子”,还能得“里子”。2024年的数据显示,185人次的志愿服务惠及全村三分之二人口,21.5万元的物资兑换,让“干部干、群众看”的老黄历翻篇成“众人拾柴火焰高”的新图景。
  依托“抖音村民大会”平台,周寨村这个曾经依赖“上门入户”的传统村落,正通过数字赋能实现基层治理的系统性重塑,让“村民事、村民议、村民定”从愿景变为现实。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23 DDCPC.COM 贵州法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