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
田维松:用“法律+乡情”为“平安乡村”新画卷添彩
田维松(左一)在向村民普及法律知识。

  ■ 记者 姚强
  在遵义市绥阳县洋川街道团山村的田埂地头,总能看到一个身影穿梭于屋舍之间,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着家长里短,手机里存满了村民发来的求助信息。他就是团山村专职人民调解员田维松,也是乡亲们口中“比亲人还贴心”的“小田调解员”。
  自2023年投身调解工作以来,田维松累计化解矛盾纠纷200余起,调解成功率达98%,用法律温情与乡土智慧织就基层平安网,成为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生动践行者。
   练本领:返乡青年“明白人”
  
在田维松的调解桌上,一本翻旧的《民法典》和贴满便签的《人民调解工作手册》格外醒目。初到团山村村委会时,他白天跟着老村干走家串户,夜晚在台灯下啃法律条文,3个月记满6本民情日记,硬是从“调解门外汉”蜕变成“法律明白人”。
  “调解不是和稀泥,得让乡亲们知道‘法’是底线,‘情’是纽带。”2023年深秋,村民吴氏兄弟因赡养父亲的问题僵持了半年。田维松带着《民法典》走进农家院,先邀请家族长者“摆龙门阵”,用“乌鸦反哺”的故事软化兄弟俩的态度,再逐条解读赡养义务的法律规定。“你们小时候,父亲是怎么把你们拉扯大的?”一句话戳中兄弟俩的软肋。最终,在他的主持下,兄弟俩签订赡养协议,轮流接父亲同住。“小田说话在理又暖心,比我们亲兄弟想得还周全!”吴某红着眼眶说。
  面对农村土地纠纷、邻里摩擦、家庭矛盾等“剪不断理还乱”的难题,田维松总结出“一听二访三析四调五回访”工作法,像“剥洋葱”一样层层解开矛盾症结。
  2024年初,团山村两位村民因修路占地补偿标准争执不下,施工队一度被村民围堵。田维松带着卷尺和笔记本,连续15天走访30余户村民,在田坎上召开12场“坝坝会”,终于发现矛盾根源——20年前的土地流转协议因字迹模糊,双方对“每亩补偿3000元”还是“5000元”产生分歧。他翻出泛黄的原始合同,请来老村干辨认字迹,又组织“五老调解队”(老党员、老教师、老村干、老模范、老退役军人)从乡情民意出发讲道理。
  最终,双方在调解书上按下红手印,中断半年的村道顺利贯通。
  绣和谐:德法共融“解心结”
  在田维松的调解室里,桌上总是摆着一些关于传统文化方面的书籍,便签上总是写着“家和万事兴”“邻里和睦”等字样——这些都是他调解家庭纠纷的“秘密武器”。“农村矛盾大多不是原则性问题,关键是让双方把‘气’顺过来。”他独创“心理疏导+文化浸润”调解法,让法治与德治同频共振。
  去年夏天,一对年轻夫妻因孩子教育问题闹离婚,田维松没有急着讲法律,而是让两人在纸上画“家庭情感树”:“树干是你们的感情基础,树枝是孩子的成长,现在树根歪了,树还能长好吗?”夫妻俩看着对方画的“树”,渐渐红了眼眶。他又趁热打铁,邀请他们参与“互换身份”体验:妈妈去工地干一天活,爸爸在家辅导孩子写作业。3天后,两人主动找到他表示:“田调解员让我们明白,离婚伤的是孩子,日子还得好好过。”
  更让村民称道的是他组建的“五老调解队”。71岁的老教师晏大爷说:“我们这些老家伙说话,乡亲们听得进,小田把我们的‘土办法’和法律‘洋办法’结合,再难的矛盾也能化春风。”
  筑平安:乡村治理“和睦图”
  如今,田维松的手机24小时不关机,备注里存着200多位村民的联系方式。哪家发生家庭纠纷、哪块田地边界有争议,第一个想到的总是“找小田”。
  他的调解笔记里,记着未化解的纠纷,更记着村民的“微心愿”:帮留守未成年人和困境未成年人联系公益学习用品、给青少年学生开展法治教育、为返乡青年对接创业政策……在他看来,调解不仅是“止争”,更是“筑心”。
  “基层治理就像绣花,得一针一线慢慢来。”田维松站在刚调解好的金银花地里,看着村民们合力为金银花锄草松土,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这位年轻的调解员,正用脚步丈量着乡土的温度,用多元调解的“银针”,在当地绣出一幅“平安乡村”的美丽画卷。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23 DDCPC.COM 贵州法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