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
黔西南公安:创新调解机制让矛盾纠纷有“结”变有“解”
  ■通讯员 肖靖然
  在乡村,家长里短、土地纠纷这些看似琐碎的问题,却关乎着乡村的和谐稳定。为从根源上化解各类矛盾纠纷,黔西南公安始终积极探索创新矛盾纠纷调解机制,精心组建了专业的矛盾纠纷调解队伍,针对不同类型的矛盾,采取差异化、精准化的调解方式,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近日,在普安县青山镇,青山派出所民警徐智伟在走访时了解到,辖区村民王氏叔侄常年因通行权问题发生争执,叔叔王某因对家中长辈关于土地划分的决定耿耿于怀,故意用杂物堵住其侄子的通行道路。
  了解情况后,徐智伟多次同村干部一起到当事人家中走访,并联合当地综治中心、法庭、司法所等相关部门共同商讨解决方案。经过多部门工作人员调解,双方最终达成和解,签订了调解协议。“这种‘公安+’多元化矛盾纠纷调解机制,不仅实现了各职能部门之间资源共享,还有利于高效处理村级调解、报警调解、巡回调解无果的重大民生类矛盾纠纷,为大家解决了不少难题。”徐智伟介绍。
  除了整合力量和建立机制,黔西南公安还不断创新调解方法,以适应乡村矛盾纠纷的特点。
  在册亨县双江镇,少数民族人口占比达97%,部分布依族群众只会说布依语,汉语沟通存在较大困难。根据这一特点,双江派出所推出“双语调解法”服务群众。
  前不久,各江村村民杨某家的羊跑到王某家地里啃食小树苗,被王某家的狗咬死。杨某得知此事后,要求对方赔偿自己的损失,王某因自己的树苗被吃,拒绝做出赔偿。双方情绪激动,场面一度失控,无奈之下,杨某只好报警。
  接到报警后,双江派出所民警肖艳东和会说布依语的同事立即前往现场开展调解工作。最终,两人达成和解协议,王某向杨某赔偿了部分损失。
  “用布依语交流,他们会更愿意配合,调解时效果也就更好。”肖艳东介绍,今年以来,双江派出所依托“双语调解法”化解矛盾纠纷成功率达97%。
  在贞丰县,北盘江中心派出所建立“民情日志”制度,民警在走访过程中将群众反映的问题、矛盾纠纷线索等详细记录在“民情日志”上。回到派出所后,该所综合指挥室根据日志登记信息进行梳理分类,安排专人跟进处理。据统计,通过“民情日志”,今年该所累计化解矛盾纠纷率达98.6%,还服务帮助群众解决其他困难10余件。
  调解乡村矛盾纠纷,既需要公安机关的坚守,也离不开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
  在安龙县笃山镇拉坡村,“高山布依”义务巡逻队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这支由警务助理、网格员、护林员组成的队伍,因人情熟、威信高、经验足,成为调解矛盾纠纷时说得上话、劝得住人的“和事佬”。他们每日准时集结,进村入户、走街串巷,活跃在矛盾纠纷现场,真正形成了全民参与、群防群治的良好社会局面。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23 DDCPC.COM 贵州法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