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
付鸿:用真情赢民心 以实干促发展
付鸿(右)在蚯蚓养殖基地开展技术指导。

  ■ 记者 黄祖祥
  “付书记为人正直,办事公道,干事创业有激情,敢于担当,为我们村的发展尽职尽责、无私奉献,是我们公认的好书记,我们有什么事情都爱找他。”在赫章县德卓镇元角村村民的嘴里,对毕节强制隔离戒毒所纪检室副主任、驻元角村第一书记付鸿有说不完的好。
  付鸿于2024年4月任元角村第一书记。一年来,他主动放弃节假日休息时间,详细了解村里党的建设、产业发展、乡村振兴等情况,扑下身子扎根一线,用心用情服务群众,埋头苦干,成为当地群众口中的自家人。
  元角村位于赫章县德卓镇东部,辖区居住着汉族、布依族、苗族群众,全村共396户1987人。
  “我们村看着是一个小村,但问题不少。”村民们说,此前村里矛盾纠纷多,群众对村支两委信任度不高,而且人居环境较差,经济发展形式单一,群众主要收入来源为外出务工、种植玉米、养殖猪牛,缺乏务工机会。但付鸿来后,村子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付鸿驻村后,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开展全村遍访,做到“七个摸清”。其中,村民们所说的这些问题也全面摸清,一件一件解决。
  化解矛盾纠纷 维护一方和谐稳定
  “针对长期未有效解决的3起矛盾纠纷,其中有2起为补贴款错发错领,1起是地界纠纷,我分别开展走访座谈,摸清矛盾焦点,采取谈感情、摆道理、普法律的工作方法,激发基层调解组织活力,如今3起矛盾纠纷得到有效化解。”付鸿说。
  “感谢付书记,要不是他,我们家的这个纠纷不晓得哪个时候才能化解。”元角村村民谢汉忠的妻子激动地说。
  多年前,元角村发展花椒产业,院子组的谢汉忠与白泥组谢汉忠都在自己的地里种上了花椒,因是同村,又是同名,导致花椒种植的补贴款打到其中一人的账户里,两家就此产生纠纷,虽然经过多次调解,甚至诉讼,都没有解决问题,导致矛盾重重。
  就此纠纷,付鸿没少往两家跑,倾听他们的说法和诉求,从中找出问题的焦点,通过多次谈情说理再释法,两家多年的纠纷最终被化解。
  如今,在元角村,一旦发生土地纠纷、邻里纠纷等,大家就找付鸿调解处理。
  “群众往往很在乎邻里间的看法和评价,找准这个点,打好感情牌,问题解决就有了突破口。”付鸿总结化解矛盾纠纷的方法说,“真正要做到让群众心服口服,那还得讲事实摆道理,事实摸清了,道理讲明了,问题解决就有眉目了。”
  一件件矛盾纠纷被化解,元角村越来越和谐,村民们由衷地对付鸿点赞。
  发展养殖项目 让乡村美群众富
  “村里的畜禽粪污问题得到处理了,村里变美了。”元角村的村民感慨地说。
  此前,元角村的畜禽粪污是一个老大难问题,上级部门和群众的反响和意见大,可一直都没有得到有效处理。
  畜禽粪污如何处理?如何将废变宝?刚到元角村不久,付鸿就在思考这些问题。
  “经大量走访调研,我决定带领群众发展蚯蚓养殖项目。”付鸿说,“蚯蚓养殖,可把群众废弃的畜禽粪有效利用起来,不仅解决了村里畜禽粪污的问题,还可以为民增收,前景可观。”
  为了养殖蚯蚓,付鸿是下了功夫的。2024年,付鸿多次拜访省、毕节市农科院专家,听取他们关于新型农业发展的意见,并到贵阳、遵义、重庆等省内外的蚯蚓养殖大户、销售商考察。同时,他带领元角村村民到其他县区养殖户实地学习,参与养殖、采收等环节,让他们与工人深入沟通,掌握成本、效益、技术等信息,增强干事创业的信心。
  2024年12月,元角村建成一个6亩蚯蚓养殖基地,该基地可提供本村零星就业岗位10个,发放工资2.5万元,全年预计实现收益10万元。在付鸿的带动下,今年3月,德卓镇炉元村也建成面积为5亩的蚯蚓养殖基地,每次采收均要30个工时。
  目前,两基地均已经进行第一次采收,待半月左右,又可进行第二次采收。
  元角村村民谭慈雄和炉元村村民苏绍银分别是该两个基地的蚯蚓养殖户,经过第一次蚯蚓采收,他们对蚯蚓养殖很有信心,均表示“前景可观,待总结养殖技术后将扩大养殖面积”。
  在养殖蚯蚓的过程中,付鸿不仅给谭慈雄、苏绍银两人提供技术指导,还在不同程度上帮助他们解决资金问题。
  “蚯蚓卖出去了,我们也可以在蚯蚓粪上做文章。”付鸿说,“蚯蚓粪有改善土壤,增强土壤保水、保肥性,抑制植物土传病害等作用和功效,下一步我们将在村里发展大蒜等经济作物的种植,进一步为村民增收。”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23 DDCPC.COM 贵州法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