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
吊脚楼里的“无声”庭审
庭审现场。

  ■ 记者 封瑜 通讯员 龙丹蕾
  3月初,在台江县革一镇一间苗家吊脚楼里,庄严的国徽已经被雷山法院干警悬挂在房间的正中间,一场特殊的庭审即将开始。年近六旬的一级言语残疾人阿仰坐在被告席上,不安地用布满老茧的双手反复揉搓衣角,神情焦虑的他直到看见兄长用苗语将法官示意“慢慢来”的手势翻译给他看时,紧绷的肩膀才稍稍放松。
  一个简易的法庭,一场特殊的“无声”庭审就此开幕。
  这场特殊庭审源自春耕时节的意外。阿仰在自家土地耕种,清理杂草时兴起“焚烧沃土”的想法。然而,杂草燃烧起来后因风势较大,火星随风窜向山林方向,火势蔓延并失控,引发森林火灾。
  事发后,阿仰立即到当地村委求助救火,但最终百余亩的绿林在阿仰的焦急比划中化为了焦土。经鉴定,过火林地面积114.7亩。检察机关以其犯失火罪向法院提起公诉。
  案前,主审法官提前与当地村委核实,掌握清楚阿仰的身体特殊情况及生活状况,了解到阿仰存在言语障碍、行动不便,只能听懂苗语,几乎不与除其兄长以外的人交流。因此,庭审时需要解决与他的沟通问题。
  此外,法官助理走访帮扶村苗寨,向寨老请教传统“议榔”制度中的沟通智慧和生态智慧。同时,法院也积极协调司法行政部门指派专业辩护人为阿仰提供法律援助,最终研判确定“苗汉双语+同声传译”诉讼方案,委托被告人兄长担任“同声传译”,并引入心理咨询师,以笔绘及沙盘帮助阿仰重建火灾记忆,夯实庭审调查基础,坚持以事实为依据。这套完整的诉讼保障体系为有言语障碍的被告人架起司法沟通的桥梁。
  庭审现场,法官放缓节奏,采用“问答—翻译—确认”的审理模式,每项程序都预留充分交流时间。在法庭调查环节,阿仰的兄长向其翻译庭审查明结果,阿仰点头认罪,过程中突然起身对着国徽深深鞠躬,泪水盈眶,“嗯嗯啊啊”着支吾比划。他的兄长向法官解释:“他余生会努力地补种树苗。”法官特意暂停庭审,逐条解释认罪认罚的法律后果。最终,法庭综合考量被告人阿仰的自首、悔罪情节、救火表现等情况,当庭以其犯失火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一年。
  听到兄长转述的判决结果,阿仰眼眶湿润并向法官致谢。旁观的村民看到这一幕,难掩感触,“原来法院不仅能审判过错,更能唤醒人心里的春天。”村寨理老感慨道,并当场立下了关于预防火灾新的“榔规”,号召村民共同参与生态修复。
  国徽之下,木屋中的这场特殊审判,一场跨越语言障碍的正义抵达,违法犯罪必然要承担法律后果,但是任何人的合法权益都会得到保障。该案的审判不仅实现了“审理一案、教育一片”的法治效果,更诠释了“司法无障碍”的深层内涵——法律是冰冷的,但司法却是有温度的,即使“无声”,公平正义依然能被“听见”。
  雷山县人民法院雷公山环境保护法庭审判团队驱车120公里,前往环境资源案件集中管辖区巡回开庭,他们带去的不仅是庄严的庭审,更是当事人可感知的公平正义。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23 DDCPC.COM 贵州法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