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版面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
第04版:交安
第05版:区域
第06版:教育周刊
第07版:教育周刊
第08版:影像
标题导航
以爱为笔 书写教育华章
贵大附中:创新“思维导图+微课”模式 打造化学教改新样本
贵阳观山湖一小:开展“乘春风奋进 绘绿色新篇”德育主题活动
松桃寨英完小:开展法治教育进校园专题讲座
遵义十九中:学生走进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沉浸式”学法
以教材为依托 育人于心田
版面概览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发布日期: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以教材为依托 育人于心田
■宫慧芳
《道德与法治》课标的课程性质明确规定: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法治兴则国兴,法治强则国强。提高公民道德修养和法治素养,是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青少年时期恰似人生“拔苗孕穗期”,最需要老师的精心引导和培育,要带领他们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而这正是我们国家从一年级起一直到九年级统一编写道德与法治课本统编的目的。
因为道德与法治教育基于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需要,以正确的政治思想、道德规范和法治观念对学生开展循序渐进的系统性教育,在道德教育中发挥法治对道德的促进作用,在法治教育中发挥道德对法治的滋养作用,使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培养学生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身为班主任并同时兼任语文、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老师,我们责无旁贷地肩负起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教会学生为人处世的重大任务。
一、掌握年段目标
道德与法治第一段的学业要求旨在全方位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具体体现在学生能够形成规则意识,即言行举止符合基本的道德准则和规则。在初期日常教学中,带领学生感悟认知,热爱祖国的概念对他们而言稍显抽象,我就教育他们从爱自己、爱家人、爱家乡做起,逐步升华;人际交往时要明辨是非,学会换位思考;学习上要按时认真完成作业;情感上要懂得感恩父母,感恩老师。在不同生活场景里要秉持乐于助人的观念,懂得“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的道理;在集体活动时要懂得欣赏别人的优点和长处;在任何地方都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树立环保意识和安全意识;经常给学生讲英雄人物的故事,让他们学习英雄模范人物的优秀品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而到了中段的学业要求,重点在于引导学生遵守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基本道德规范和法律,像与他们息息相关的《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等,让学生深入了解这些法律条款,进而转化为正确的行为准则;考虑到现在的学生普遍受挫能力特别弱,因此,要随时对学生进行正确的生命教育。
在社会实践方面,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外要尊重普通劳动者,平等待人,向孩子们强调,只要是靠自己的劳动获得的,都值得尊重,劳动只有分工差异,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在知识拓展与爱国主义教育层面,注重让学生了解家乡发展和国家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借助图片、文字等多样化资料,让学生从多方面感受祖国的强大,通过回顾历史,让学生感受到我们国家百年前的落后,到有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现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让他们知道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先辈用他们的生命和鲜血换来的,从而加倍珍惜;激励学生能够积极弘扬传统美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强烈认同感。步入高段学习后,希望学生能够初步了解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程及形成的革命精神。同时,引导学生从小树立自己的远大理想,并依据自身情况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认真对待每一科知识,为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而努力奋斗,做一个有担当的新时代好少年。
二、注重学科之间的融合
育人在前,教书在后。语文教材和班队活动都是绝佳的育人阵地。因此,务必要注重学科之间的融合,在语文教学中,根据学生不同年龄段的特点,巧妙结合道德与法治课程对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德育教育。如一年级阶段,重点注重队前教育、安全教育、养成教育,帮助孩子们迈出校园生活的坚实第一步。中高年级阶段,就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等内容,通过开展各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活动,培育他们的感恩之心和家国情怀。
在低年级,主要由老师负责组织活动,中高年级后,注重培养中队长,提供主题,由她带领学生去准备、排练、表演。当然,对于学校组织的每一次文体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我会进行精心指导和准备。
此外,在平时的班队活动中,开展舞蹈、演唱、辩论赛、演讲等多种活动。正因为对班队课的重视,所以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锻炼,尤其是语言表达能力格外突出,这对学生解答道德与法治的主观题时有很大的帮助,容易得高分甚至满分。在学校举行的运动会、歌咏比赛、书法等活动中我们班都取得了优异成绩。尤其是班会课上,结合道德与法治和国家当前发生的大事件,或者是一些热点新闻,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比如交通安全、防溺水安全等知识普及,助力学生全方位成长。
三、育人比成绩更重要
“成长中的我”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核心点,它如涟漪般向四周均匀扩散,必须通过价值引领,全力以赴实现铸魂育德的目标,不留余力地发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育人作用。作为小学语文和道德与法治课老师,我们不仅要具备普通教师的基本教学条件,更要兼备思政课教师的专业素养,努力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无可替代的领路人,引导学生种好人生的第一粒良种。
正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我们要深刻领悟这些话的内涵,以课本内容为基础引申教学,要做到给学生铸魂育德,首先要有这样的魂、这样的德,成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引领者。要知道,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甚至一个微不足道的动作,都有可能被学生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潜移默化成为他们灵魂中的一个音符,进而在他们成长过程中产生深远的影响。所以我们老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尽好教育责任,绝不能只看重分数,而忽视育人这一根本任务。
四、掌握德育教育的“点”“时”“度”
在教育教学中,不是时时处处都对学生进行教育,而是要紧密依托教材,准确把握适合的“点”“时”“度”。一旦离开教材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难以取得良好成效。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钻研教材,驾驭教材,才能悟出育人的真谛。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
身为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老师,随时都要思考:我们要育什么样的人,为谁育人,如何育人?其次,找准德育渗透的恰当时机尤为关键。在教学中,要关注他们的学习、生活需要,给他们一些帮助;随时讲述名人的成长故事,让学生学习模范人物的精神;此外,德育不仅要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结合,还要选择一个最佳的切入点,掌握一定的度。总之,只有在平时的教学中,认真钻研教材,以教材为依托,对学生进行教育,才能让德育工作落到实处,才能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作者单位:威宁自治县第一小学)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23 DDCPC.COM 贵州法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