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陈莉
她是大山里的“赤脚医生”,背着药箱,行走在蜿蜒的山路上,为散居在山间的村民们送去健康和希望,她用一副瘦弱的肩膀,担负起十里八乡群众的健康,她就是黔东南州从江县人大代表,大塘村卫生室村医李春燕。
1977年,李春燕出生在贵州从江一个普通家庭,她的父亲是一位村医。从小受父亲影响,李春燕长大后考入当地一所卫校。1997年,李春燕毕业后,认识了从江丙妹镇大塘村苗族小伙孟凡斌,3年后,两人走进了婚姻的殿堂。
“我当时知道大塘村条件不好,但是没想到有那么的差。”回忆起刚结婚时家乡的景象,李春燕说。当时的大塘村不仅贫穷落后,交通闭塞,没水没电,更揪心的是,当时村里还没有医生,村民都是“小病拖,大病扛”的观念,就连妇女生孩子也是在家里,孩子生病了也不知道该如何护理,村里的新生儿死亡率较高。
面对如此环境,李春燕想,如果这里有一家诊所,给村民们治病该多好啊!于是,她跟丈夫商量后,把家里的两头黄牛卖掉,凑了2000块给李春燕开了一家诊所。诊所创办之初,条件极为简陋,连药箱也买不起,只能用竹篮子代替。一些简单的医疗器械也是从李春燕当医生的父亲那里借来的。
“一开始村民们根本不找我看病。”李春燕只能采用“你不来,我便去”的办法,她没事便把竹篮装满了药挂在肩上,挨家挨户地给村民们讲解医疗知识,劝他们有病一定要及时就医。
村民们根本不理会李春燕这个外来的年轻小媳妇,虽然这让李春燕有些挫败感,但她并未放弃。直到有一次,村里一户人家的产妇在生产后大出血,家人在没办法的情况下,只好请了李春燕过去瞧瞧。李春燕帮产妇止血后,给她输液,慢慢地,产妇苏醒了过来,家里人感动得热泪盈眶。逢人就说:“李医生不但医术高明,心地善良,咱村能有她,是上辈子修来的福分!”
自此以后,村民对李春燕从不信任到刮目相看,从推开她到主动去找她看病。
然而,村民的信任、病人的增多,伴随来的却是更大的挑战。原来,当地村民们普遍贫困,看病基本靠赊账,根本无力支付费用。李春燕出于善心总是先治疗后记账,几年间,诊所运营陷入困境。就在李春燕决定关闭诊所,准备与丈夫外出务工时,乡亲们自发聚集在诊所门外,手捧零钱将一张张皱巴巴的5角、1元、2元乃至1毛的纸币硬塞给她,同时将装满禽蛋的筐子堆放在她家门口,泪流满面,恳求李春燕留下。
面对乡亲们这份质朴的真情,李春燕感动落泪,毅然决定放弃外出务工的计划,坚守诊所,继续为乡亲们服务。
2004年10月,李春燕成功帮助一名产妇接生,一名不足7个月的早产儿在她的专业操作下顺利诞生,哭声洪亮。这一幕,恰好被在大塘村进行调研的志愿者和记者捕捉并记录,随后在网络上广泛传播,引起了社会对这位“赤脚医生”的关注与赞誉。2005年,李春燕被评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20多年来,李春燕扎根基层,默默奉献,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新时代女性的责任与担当。她先后荣获“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全国优秀乡村医生”“贵州省三八红旗手”“全国卫生先进工作者”等称号。
李春燕说,实现乡村级医院中医室覆盖,加快推进基础医疗服务质量,是当前基层医疗工作的重点。作为人大代表,李春燕始终牢记“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的宗旨,认真履行代表职责,积极建言献策,努力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在2025年的县两会上,她所在的丙妹镇代表团提出了加强政策引导和资金投入、强化中医室建设、加强培训乡村医生、优化医疗环境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