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
一块门板渡红军
红军过赤水太平渡搭浮桥的门板。

  ■ 记者 吴蔚
  长176.7厘米,宽57.5厘米,一边上下有轴,为双合门之一——这是1935年中央红军过赤水太平渡搭浮桥的门板。当年红军成功渡过赤水河后,遵义市赤水县(今赤水市)桃场区醒民公社小河口群众蔡金德将其捞回保存。1965年蔡金德将其捐赠,如今这块门板陈列在贵州省博物馆,为馆藏一级文物。
  1935年3月21日至22日,红军长征四渡赤水河。这次渡河对红军至关重要,因为在此之前,红军已经通过三次渡河行动成功地迷惑了国民党军队,但仍然需要找到一条安全的路径,以彻底摆脱敌军的追击。
  此时,红军已经深入到贵州与四川交界的山区,地形复杂,道路崎岖,加之春季河水上涨,渡河的难度大大增加。
  红军为了第四次渡河进行了周密的准备,选择了二郎滩、太平渡等作为主要渡口。这里虽然水势较急,但相对较为隐蔽,适合红军快速通过。同时加强对当地群众的工作,宣传党的政策,争取群众的支持,这对于后续的渡河行动至关重要。
  当时的条件有限,红军没有足够的船只或设备迅速过河。在得知红军需要渡河的消息后,当地的老百姓表现出了极大的支持和热情,纷纷自发组织起来,拆下了自家的门板、木梁,甚至将床板也贡献出来,用来搭建临时的浮桥。
  村民们把家中的门板拆下,用绳子连接起来,形成了一条条简易的浮桥。这些门板在水中连接成行,由木棍支撑,确保稳定性和安全性。尽管条件简陋,但这些由门板组成的浮桥却有效地帮助了红军渡过了赤水河。
  四渡赤水不仅展示了红军战士们的英勇和智慧,更体现了当地百姓对红军的深厚感情和鼎力支持。而老百姓们为红军搭浮桥用过的门板,不仅是中央红军四渡赤水的历史见证,也是军民鱼水情深的生动诠释。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23 DDCPC.COM 贵州法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