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
一棵槐树照光辉
遵义会议会址与一旁的胜利树。

  ■ 记者 黄镇华 谢佳杰
  它,见证了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它,是遵义会议纪念馆里唯一“活着的文物”。
  它,两树相对,斜斜向天,形如一个“V”字。人们亲切地称它为“胜利树”。
  在遵义市红花岗区子尹路96号的遵义会议会址,当年召开遵义会议的二层小楼东侧,生长着两棵高10余米的大槐树。多少年后,在接受有关采访时,朱德的夫人康克清回忆说,当年有一棵见证了中国革命伟大转折的“小槐树”。
  登上遵义会议会址主楼二楼,站在位于东侧的“朱德、康克清住室”走廊上,可以看到,走廊护栏与大槐树树干距离很近。
  风雨百年,这棵槐树愈加长大了不少,更加枝华叶茂。
  据介绍,20世纪80年代,大槐树的一颗种子落到树下泥土中,慢慢生根发芽,如今也有10米高了。两棵槐树生长方向正好相反,慢慢地,竟然形成一个“V”字形。
  从1935年到今天,遵义会议会址小楼和槐树,已经相伴走过了90年岁月,见证着中国共产党伟大转折后的一路胜利,见证着新中国从弱到强、从几乎一穷二白到国民丰衣足食、科技日新月异的不断发展和崛起,向人们默默述说着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砥砺前行。
  “尽管没有一字铭文,但它就像一座丰碑。”遵义会议会址宣教部讲解员谢玲钰说,如今,站在大槐树下,用手指比一个“V”字,与会址合影留念,已成了不少年轻游客“打卡”会址的流行拍照姿势。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23 DDCPC.COM 贵州法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