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版面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03版:特别报道
第04版:特别报道
第05版:特别报道
第06版:特别报道
第07版:特别报道
第08版:特别报道
标题导航
滋养精神的红色文物
一棵槐树照光辉
一盏马灯映初心
一块门板渡红军
一幅油画记传奇
版面概览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发布日期: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盏马灯映初心
苟坝会议陈列馆内,毛泽东身披外套、提着马灯疾步行走的雕塑。
毛泽东同志在苟坝会议期间用过的马灯的复制品。
■ 记者 张芬
1935年3月10日深夜,毛泽东冒着风雨拿着一盏马灯穿行在苟坝村的小路上。
当日,红一军军团长林彪、政委聂荣臻联名致电中央,建议进攻打鼓新场,消灭驻扎在那里的黔军。接到电报后,主持中央工作的张闻天马上在驻地苟坝召集政治局扩大会议进行讨论。
会上出现严重分歧,毛泽东不同意进攻打鼓新场,其他人则都同意。毛泽东试图努力劝阻大家,因为,尽管打鼓新场只有战斗力不强的黔军,但那里城墙坚固,易守难攻,而周围有中央军周浑元、吴奇伟的8个师,有滇军孙渡的4个旅,还有随时可以扑来的川军。一旦不能迅速攻克,势必马上陷入重围。可惜,这些分析没有被大家接受。张闻天看天色已晚,提议表决,毛泽东当即表示,如果大家坚持要打,他这个前敌司令部政委就没法干了。然而表决结果是毛泽东只得到了自己那1票,这样,不仅第二天一早就要下达进攻打鼓新场的作战命令,还免除了毛泽东刚上任一周的前敌司令部政委职务。
时已深夜,毛泽东点起一盏马灯,沿着坎坷的水稻田埂路,赶到了周恩来住地。说服周恩来后,毛泽东马上又请来朱德一起商议,朱德也表示赞同。时间到了凌晨4点左右,中革军委二局截获了敌人电报,确认滇军和川军正秘密向打鼓新场集结。这一情报验证了毛泽东的预判。在随后一早举行的会议上,因为周恩来、朱德的支持,加上新情报的佐证,与会同志同意了毛泽东的主张,还恢复了他前敌司令部政委的职务。
如今,在苟坝会议陈列馆内,有一尊毛泽东身披外套、提着马灯疾步行走的雕塑,还原的正是苟坝会议期间毛泽东夜半赶往周恩来住处共商大事的情景。陈列馆的展柜中,1935年3月11日发出的《关于我军不进攻新场的指令》静静躺着,“据昨前两天情报,犹旅已由西安寨退泮水,如见我大部则续退新场。滇军鲁旅已到黔西,十二日可至新场,安龚两旅则跟进。依此,我主力进攻新场已失时机。因为我军十二日才能到新场,不但将为黔滇两敌所吸引,且周川两敌亦将出我侧背,如此转移更难。”落款一个“朱”字。这段紧迫的文字正印证了毛泽东的分析判断,并向后来人诉说着那段不能忘却的苟坝风云。
现在的苟坝村,还有一个“红军马灯馆”,陈列着红军使用过的各式各样的马灯,向游客讲述红军不平凡的事迹。在红军马灯展馆,前言这样写着:“马灯,照亮长征的路!不能忘却这一盏马灯!它照亮了漫漫长夜,指引了曲折的道路,见证了中国革命伟大诗篇的诞生。”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23 DDCPC.COM 贵州法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