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章县海雀村风景宜人。 ■ 记者 黄祖祥
海雀村,位于云贵交界的毕节市赫章县河镇彝族苗族乡,平均海拔2300多米。37年前的海雀森林覆盖率只有5%,四周山头光秃秃,晴天黄沙四起,雨天泥石流肆虐,到处是大沙化、大坡沟,800余村民在石漠化的自然环境里艰难求生存,年人均收入仅33元。
“苦甲天下”的海雀村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关注。1988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毕节试验区正式成立,“开发扶贫、生态建设”由此在毕节拉开序幕。从此,海雀村向贫穷落后发起了总攻。
“当时,面对揪心的穷山恶水,以及连年水打沙壅的生态灾害,老支书文朝荣坚信‘只要山上有树,就能挡住风沙,山上有树就能保山下,有林才有草,有草就能养牲口,有牲口就有肥,有肥就有粮’,他踏破门槛、磨破嘴皮,动员村民植树造林。”海雀村民们记忆犹新,从1987年冬天起,村民向“和尚坡”发起冲锋,连续奋战,造林13700多亩,使得全村130多个山头再次披上绿装。
海雀村在植树造林、绿化荒山过程中,探索出了“五子登科”立体生态建设模式,即山上植树造林“戴帽子”,山腰坡改梯配经果林“拴带子”,坡土种绿肥盖地膜“铺毯子”,山下多种经营“抓票子”,基本农田集约经营“收谷子”,有效遏制了水土流失,改善了生态环境,促进了经济发展。
为了管好林地,从种下树的那天起,文朝荣组织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在征求群众意见后,拟出“七不乱、七不准”的村规民约,并成立护林队,坚持每天派出2人上山巡逻,三十多年如一日,一代接着一代护,13700多亩华山松从没发生过一次火灾,曾经的荒山变成了周边9个村人畜饮水的水源地,村民再不用到外村背水。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海雀村的万亩松林成了富民增收的“绿色银行”。海雀村林木的估值超过8000万元,人均经济存量10万元左右,现在仅采摘松果一项就能让部分农户每年增收五六千元。与此同时,海雀村党支部带领全村党员加强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培育天麻、魔芋、食用菌、松香腊肉、松子、蜂蜜、土鸡、土鸡蛋、苦荞等绿色农特产品,走出了一条发展致富路。
如今的海雀村,白墙青瓦、绿荫环绕、林茂粮丰,美丽村庄彻底改变了群众以前住“杈杈房”“茅草房”和“人畜共居”的历史。
“海雀村是毕节的一个缩影,‘开发扶贫、生态建设’,综合辩证地处理了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关系,抓住了贫困的主要矛盾,找准了喀斯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缓慢的‘痼疾’。”相关专业人士分析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