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版面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基层
第04版:综合
第05版:聚焦
第06版:关注
第07版:关注
第08版:南明法院月刊
标题导航
贵阳市南明区法院:“老法官之家”助力诉前调解驶入“快车道”
李文玲:用心为民解纠纷
打造诉前调解的“南明样板”
版面概览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发布日期: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李文玲:用心为民解纠纷
■记者 杨情丽
身着素色连衣裙,坐在办公桌前手拿案件资料仔细审查,不时地在旁边笔记本做下记录,安静的办公室只有“唰唰唰”的资料翻动声。
9月5日,在南明区人民法院“老法官之家”办公室,记者见到了调解员李文玲。她的办公室干净清爽,办公桌旁种满了诸多兰花。她最钟爱兰花,无论是办公室,还是在家中,最多的除了书,就是兰花。
兰之猗猗,扬扬其香。三十多年的法官生涯,李文玲本着“司法为民”这一永恒的初心,把每一件案件都当作是对自己能力的检验和挑战,将每一起案件都办成了经得起历史检验的“铁案”。如今,退休后,依旧选择将威严的法律和满腔的柔情一起倾注到挚爱的司法事业中。去年刚退休的她,被法院选聘为特邀调解员,负责诉前调解工作,在热爱的岗位上,继续发挥着“余热”。
在案件调解过程中,无论当事人身份高低,李文玲总是真诚相待,对任何一起案件都尽心尽力。用最浅显易懂的语言向当事人阐述法律知识,用最便捷高效的方式为当事人解决问题。短短一年,就已调解成功案件180件,用真心赢得了群众的信任。
今年7月,李文玲接到一起拖欠劳动报酬纠纷案,考虑到案情紧急,便首先审查了当事人的起诉状和证据材料,通知当事人到老法官之家耐心倾听当事人的诉求。
“在职期间,无论工作条件多么艰苦,我都咬牙坚持下来了,但该拿的劳务报酬迟迟未收到,为了家庭正常生活开支,我实在没办法,只能靠网贷来维持生活,希望通过法院调解,能够尽快得到我该得的。”调解室内,当事人声泪俱下的哭诉,触动着李文玲柔软的心。
“当事人从事的是苦、险、重的体力工作,理所应当拿到应得的血汗钱,受到应有的尊重。”了解现状后,李文玲联系了劳动报酬拖欠方某公司。
“公司目前遇到经济危机,没有能力再去支付款项。”该公司无能为力的表态,让案件调解工作陷入了瓶颈。
“这样不行,肯定还有别的办法。”像是和自己较劲一般,李文玲多次翻阅之前类似案件,再次认真分析案情,寻找调解突破口,一次沟通不成就两次,两次不行就三次……
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在李文玲的努力下,通过面对面调解、背靠背调解,双方愿意坐下来协商,并达成了调解协议,该公司同意分2笔向当事人支付劳动报酬,至此该劳动报酬纠纷案得以圆满解决。
但李文玲悬着的心并未放下。8月中旬的一天,刚到办公室的李文玲便立即拨通一个熟悉的电话:“小令(化名),第一笔报酬款到账了吗?”“李法官,您放心,第一笔款项已到账,真的太感谢您了。”听到电话里传来欣喜的声音,李文玲长舒了一口气,悬着的心终于能放下大半了。
在采访过程中,被问及工作中遇到的最大困惑是什么?李文玲回答,不是劳累,而是面对法律事实和客观真实发生冲突的时候,站在情与法的十字路口,最难抉择。李文玲表示,“最大限度地减少当事人的诉讼成本,最大努力地让弱势诉讼群体得到司法救济,这是我作为调解员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和她打交道的过程中,你能感受到她对法律的敬畏,对业务知识的娴熟,以及待人接物的谦和。”同事评价到。
褪下一袭法袍,化身特邀调解员,李文玲在砥砺前行中激情依旧。“只要你给老百姓掏心窝子,他们就会把你当成亲人。”这是李文玲从事调解工作最切身的体会。如今,她虽已不是法官,但在“老法官之家”,始终保持赤子之心,执着法律事业、心系百姓利益,坚守公平正义,用所作所为践行着法官本色。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23 DDCPC.COM 贵州法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