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版面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基层
第04版:综合
第05版:平安黔南
第06版:平安黔南
第07版:理论
第08版:理论
标题导航
完善公共安全治理机制 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
公共图书馆立法信息服务的实践与探索
着力推动志愿者服务体系建设 提高治理现代化水平
版面概览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发布日期: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着力推动志愿者服务体系建设 提高治理现代化水平
■ 梅小亚 张耀元
志愿者服务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参与形式,在社会治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建设完善的志愿者服务体系,不仅有助于提高社会治理的有效性,也能为提升治理现代化水平提供有力支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完善志愿服务制度和工作体系”。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新时代党引导动员人民群众贡献智慧力量、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奋斗目标的生动实践。志愿服务与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改革目标和现代化建设要求紧密相关,在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2024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健全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的意见》,明确提出了新时代志愿服务的动员、供给、队伍组织、阵地、文化、支持保障等六大体系,为着力推动我省志愿者服务体系建设指明了方向。
健全全面参与的志愿服务动员体系
健全全面参与的志愿服务动员体系是提高志愿服务活跃度和社会参与率、增强全社会责任意识和奉献意识的重要举措。一是发挥组织动员优势。鼓励在职党员、干部以及团员和青年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学校、国有企业等单位应完善制度安排,支持并组织所属成员参与志愿服务,如利用我省教育资源,在学校中推广志愿服务精神,将志愿服务融入学生日常教育和实践活动。二是拓宽社会动员渠道。鼓励非公有制企业、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参与志愿服务,促进其履行社会责任,提升社会形象和公众影响力,如,利用贵州丰富的社区资源,常态化动员群众参与社区志愿服务,促进社区自治与和谐发展。三是提升应急动员能力。提升志愿者应急动员能力,完善应急预案,建立系统的培训机制,提高志愿者的专业救援能力。同时,建立快速响应机制,确保在突发事件中能够迅速动员志愿者队伍。通过加强志愿者与专业救援力量的协同合作,形成高效的应急联动机制,提升整体救援效能,从而更好地应对各类自然灾害和紧急事件,保障社会安全和稳定。
健全精准高效的志愿服务供给体系
健全精准高效的志愿服务供给体系可以更加有效地动员和利用社会资源参与志愿服务,确保志愿服务活动更加精准、高效和贴近民众需求。丰富供给内容。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广泛开展理论政策宣传宣讲志愿服务;结合国家发展战略,如结合贵州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开展民族文化传承、教育培训、农业技术支持等志愿服务,将党的创新理论与当地实际相结合。推进供需对接。利用大数据中心优势,建立和完善志愿服务信息平台,准确识别群众需求,实现志愿服务供给与需求的精准匹配,如在重要节庆如苗年节、侗族大歌节等时期,组织具有地方特色的志愿活动,增强服务活动的吸引力和覆盖面;针对不同群体提供定制化的志愿服务,确保服务更加人性化和有效。提升服务质效。强化志愿服务项目管理、加强志愿者培训、开展效果评估,不断提升服务质量。
健全充满活力的志愿服务队伍组织体系
健全充满活力的志愿服务队伍组织体系是推动志愿者服务体系建设的基础保障,能够保障志愿服务队伍充满活力、专业多元、高效有序。壮大队伍力量。利用贵州的多元文化和民族特色,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志愿服务队伍,如利用当地传统节日组织文化志愿活动。加强组织建设。指导和完善志愿服务组织治理结构,确保活动合法、规范且高效,提升公众对志愿服务的信任与支持,如通过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机构,为志愿服务组织提供培训、交流和管理的平台,促进志愿服务的规范化和系统化。提高能力素质。加大对志愿者的培训力度,如,通过学校、职业培训机构等教育资源,开展针对志愿者的教育和培训课程,增强志愿者的专业能力和服务热情。
健全覆盖广泛的志愿服务阵地体系
健全覆盖广泛的志愿服务阵地体系能够有效扩展和深化志愿服务网络,提升服务质量与效率,确保志愿服务活动更贴近社区、更高效地响应社会需求。首先,完善站点布局。利用贵州丰富的公共设施资源,规划和设立志愿服务站点,如,在贵阳市森林公园或遵义会议纪念馆等地设置志愿服务点,提供导游、环保等服务;加强基层党组织的统筹协调作用,整合辖区志愿服务资源,如,通过贵阳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联合各志愿服务站共同开展活动,提高活动效率与影响力。提升服务功能。其次,重视志愿服务站点标准化建设,确保每个站点都有明确的队伍、项目和运行制度,保证志愿服务常态化开展,如,在黄果树瀑布景区设立标准化旅游志愿者服务站,为游客提供咨询、导览等服务;丰富站点的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核,如在志愿服务站展示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风情,使志愿服务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再次,推进数字化建设。强化信息技术在志愿服务中的应用,如通过建立志愿者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志愿者的注册、管理和调度的数字化,提高志愿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健全特色鲜明的志愿文化体系
健全特色鲜明的志愿文化体系能够营造积极向上、互帮互助的志愿文化氛围,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和实践,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社会责任感。厚植志愿文化基础。利用贵州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将志愿服务理念与各民族传统美德相结合,如通过民族文化活动宣传志愿服务的意义和价值;在高校和研究机构推动志愿服务理论研究,如通过举办志愿服务论坛、研讨会等活动,加强志愿服务的理论传播和实践经验交流,提升志愿服务工作的专业水平和理论深度。营造志愿文化氛围。创作并推广以贵州志愿服务为主题的文艺作品和文创产品,如使用苗绣、侗族大歌等元素,将传统文化艺术与现代志愿服务理念结合起来。增强志愿文化自觉。如制定并推广贵州志愿服务誓词和标识,通过规范化的宣誓仪式强化志愿者的身份认同和责任感。
健全坚实有力的志愿服务支持保障体系
健全坚实有力的志愿服务支持保障体系能够为志愿服务提供稳定的政策、财政和物资支持,保障志愿者权益,激励更多的社会成员参与志愿服务。一是完善发展政策。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支持志愿服务项目运营和管理,如设立专项基金,支持贵州各地环境保护等志愿服务项目;鼓励企业和私人捐赠,通过税收优惠等激励措施,增加对志愿服务活动的支持,利用贵州大数据优势,建立透明的募捐平台,提高公众对募捐活动的信任度和参与度。二是注重权益保障。为志愿者提供必要的物资和安全保障,如安全培训、保险覆盖等,如加强志愿者保险产品开发和管理,确保志愿者在服务过程中发生意外能够获得足够保障。三是强化激励褒奖。如设立星级志愿者认定制度,根据志愿服务时间和质量给予志愿者相应表彰和奖励,增强其荣誉感;探索实施志愿服务积分制度,将志愿者服务时间转换为积分,用于兑换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或作为就业推荐的重要依据。四是提供法治支撑,推动制定和完善志愿服务地方性法规,为志愿服务提供法律保障,确保志愿服务活动的健康有序进行,如定期举办法律援助和法律普及活动,提高志愿者以及社会公众对志愿服务相关法律知识的认识和理解,降低法律风险。
着力推动志愿者服务体系建设是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的重要路径。志愿服务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专业化和规范化的发展,不仅能提升公众的参与意识和服务能力,还能促进多元社会治理主体的形成,弥补政府治理资源的不足。健全志愿者服务体系有利于推动社会各方力量协同参与,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这一体系的完善将为提升社会治理的效能、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提供坚实保障,对社会治理现代化进程具有深远意义。
(作者梅小亚系贵州省社会科学院社会研究所副研究员、社会学博士;张耀元系贵州民族大学博士研究生)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23 DDCPC.COM 贵州法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