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版面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基层
第04版:综合
第05版:平安黔南
第06版:平安黔南
第07版:理论
第08版:理论
标题导航
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四大精神特质
党建“靶向发力”+“三治融合”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
民族院校影视艺术专业的教育探索
版面概览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发布日期: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传承与创新:
民族院校影视艺术专业的教育探索
■ 廖璇 李欣蔓
民族院校影视艺术专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有两重目标。第一,是要明确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目标,即学校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第二,是要强化影视艺术专业学生共同体意识,即让本专业的学生深刻理解和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成员的身份。前者关注的是国家设立高校教育的目的和意义,体现了教育的共性要求。后者则强调了民族院校影视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整体规划,体现了高等教育“因材施教”的特点。
一、民族院校影视艺术专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单一化”困境
民族院校聚集诸多不同民族的学生,学生成长环境、所接触的文化都有着极大不同,但学校相关教育呈现“单一化”教学模式,和其他综合类大学的影视艺术专业开设课程及思政教学内容相差无几,忽略了民族院校学生的个体性差异。同时学校在影视艺术学科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对于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仍有不足,专业课设置并未强调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导致民族院校影视艺术专业学生对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及如何通过影视艺术创作表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出现偏差。以贵州为例,大部分民族院校影视艺术专业学生,毕业后返回其生长的民族地区,从事媒体行业相关工作,但因没有形成系统详尽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会导致其在工作过程中无意识宣传当地单一民族文化,忽略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单一民族文化信息的大量传播会阻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发展和进程。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要优化学科设置,加强学科建设,把准研究方向,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重大基础性问题研究,加快形成中国自主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话语体系、理论体系”。在新时代征程上,以交叉学科理念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体系建设,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坚实有力的学科支撑。
然而,当下民族院校影视艺术专业具有明确的市场顺应性和艺术化特征,这也确定了民族院校影视艺术专业教学的方向。大部分民族院校影视艺术专业开设课程以技术课程为主,如摄影摄像、编导创意、纪录片创作、微影像创作等课程均以实践为主,理论为辅,强调学生需掌握专业技能知识,导致学生只专技术,忽略内核文化,更鲜见中华民族共同体美学涉入,理论基础偏颇,教学过程倾斜,学科顶层设计不明,会严重影响中国影视艺术发展。民族院校大部分学生来自不同民族,其在学习生活过程中会不自觉更加关注本民族文化,艺术创作在求同存异的过程中反而以“异”为表现手段,博眼球挣流量。然而,影视艺术专业教育从学科源起,强调的是大众文化,学生从练习创作时便更多关注民族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的“异”,培养目标与创作实践中产生的矛盾愈演愈烈,不可调和。长此以往,如果民族院校影视艺术专业不改变其课程设置,加强文化内容摄入的同时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那基于此,培养的影视人才,不但不会推动影视艺术行业的进步,还会带来负面影响。
二、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融入民族院校地方特色课程打造
少数民族聚集省份均设有民族院校,民族院校影视艺术专业的学生大部分毕业后将会留在当地,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民族院校影视艺术专业在积极打造多元化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中,课程设置应该在纵向纬度上保持课程的上下贯通,有机衔接,同时应该根据不同民族院校所在地区的特色开设相关地区特色课程,在特色课程中有机融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以贵州为例,其拥有十八个世居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比百分之三十九,民族院校影视艺术专业每年有大量本科、硕士研究生人才涌入市场,如果其影视艺术专业学生对当地的文化、政策、历史等情况所知甚少,长此以往便不能创作出具有当地文化特色且蕴涵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作品,更不用提及用专业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影视艺术专业作为艺术学科,其专业涵盖范围广,不仅承载着传播信息和娱乐大众的功能,还肩负着传承与弘扬文化的重要使命。在此背景下,各民族院校影视艺术专业更应该注重设置地方特色课程,通过学校组织田野调研、实地拍摄以及资料搜寻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有效让学生对当地风俗人情、历史背景、经济发展等有更深入的了解与直观的认识。
民族院校影视艺术专业学生往往会忽视中华民族文化的同源性,在视听作品呈现上强调单一民族文化,因大部分学生毕业后将会服务地方文化经济建设,但单一民族文化传播不利于发展,因此影视艺术专业教师需将文化同源性理念嵌入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之中。学生通过专业系统学习,能够逐渐领悟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不同民族都拥有独特的文化表现形式,但追溯其根源,这些文化都源自同一个文化母体即中华民族文化,拥有共同的价值观与精神追求。学生通过相关课程的视听创作练习,学会尊重与欣赏不同民族文化的独特之处,同时探索不同文化之间的共通点,认可中华民族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的演变,从而形成独特的文化融合现象。毕业后,影视艺术人才无论身处何地,都能致力于挖掘当地文化特色,提取当地符号特征,深入探索与表现中华民族文化的同源性,以创新性视听手法进行有效叙事,这不仅有助于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也促进了对多元文化价值的理解与尊重,更有效地传播和弘扬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精神。
对于民族院校影视艺术专业学生来说,只有通过全面了解所在地区的经济状况、政策导向、文化传统、民族文化同源等多维度实际情况,才能在创作实践中,将所学专业知识与当地特色巧妙融合,这种融合不仅能增强视听作品的真实性与感染力,还能帮助学生从丰富多彩的优秀文化资源中汲取灵感,寻找视听创作创新点。扎根本土文化,影视艺术专业人才能够创作出既有深厚文化内涵又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影视艺术作品,这些作品能够生动讲述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有效推动地方经济建设发展,进一步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发展,增强民族团结,推动社会和谐进步。
(本文系2024年度校基金博士启动项目“全媒体赋能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0703001001024103〉。作者廖璇系贵州民族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与贵州省社会科学院贵州联合培养博士后;李欣蔓系贵州民族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23 DDCPC.COM 贵州法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