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23版
发布日期:
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擦亮名山文化名片 谱写新质发展新篇
霞光云海景观。

梵净山上苍翠的冷杉。

可爱的黔金丝猴。

护林员在山里巡逻。

  ■记者 胡政 喻玉
  入伏以来,全国多地进入“烧烤模式”。梵净山如炎炎夏日中的“清凉绿洲”,吸引五湖四海的游客前往避暑。
  梵净山旅游“热”,已经成为常态。据统计数据显示,今年暑期游开始以来,景区持续处于单日入园9000人次的承载上限,真可谓“人满为患”。
  作为黔东最靓丽的品牌、最具标志性的文化旅游IP,梵净山是世界自然遗产地、联合国“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成员、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中国十大避暑名山、中国著名的弥勒菩萨道场,是贵州继“一棵树”(黄果树瀑布)后,享誉世界的“一座山”文化名片。
  今年2月召开的全省旅游工作专题会上,梵净山被纳入贵州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6个重点景区之一。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下称“梵净山管理局”)积极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铜仁市委市政府以梵净山生态旅游经济圈建设为抓手推动生态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工作安排,当好梵净山生态卫士,运用法治手段管理保护梵净山,聚焦“资源、客源、服务”三大要素,全面推进景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管理服务水平、提升游客满意度和梵净山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真正将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生态旅游发展优势,努力打造推进贵州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守护文化根脉
  山是铜仁的根,水是铜仁的魂。
  梵净山,宛如一颗天生丽质的绿色翡翠镶嵌在武陵山脉之巅。2018年7月,梵净山作为贵州首个独立申报的世界自然遗产项目,成为贵州继荔波、赤水、施秉之后的第4处世界自然遗产地,从此蜚声海内外。
  梵净山是中国黄河以南最早成陆的古老地区。约14亿年前,梵净山所在地区还是汪洋一片。14亿年的地质变化,造就了它独特的地质地貌、气质非凡的山川和丰富的垂直植被带,云瀑、禅雾、幻影、佛光等气象景观交替变幻,蘑菇石、红云金顶、万卷经书、万米睡佛、太子石、河谷风光等地质景观千姿百态,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最美的景观之一。
  行走梵净山,你能感受到2000多年前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烟火。历史上,梵净山是楚国“黔中地”的一部分,历经多个朝代更迭,它始终是当地土家族和苗族等少数民族心中敬仰的神山、圣山。这里佛教文化深厚,唐代开创,明代达到鼎盛,是“立天地而不毁,冠古今而独隆”的天下名岳之宗,是全国名山中著名的弥勒菩萨道场。
  行走梵净山,你可以看到古老村寨、鼓楼、石碑讲述着悠远的历史故事。“万壑群山竞拱朝,昂然中立自高超。”物华天宝的梵净山,滋养了居住在它脚下的苗族、侗族、土家族等各族人民,孕育出了浓郁又淳朴的民族风情。梵净山的树、金顶的光、崖边的风、溪中的石、阶上的路,处处闪耀着文化的蕴蓄。
  行走梵净山,你还能听到中国工农红军“红旗漫卷西风”的浩然壮歌。90年前,中国工农红军红二、六军团的足迹遍布黔东大地,尤其是黔东独立师、红六军团第十八师的先辈们,用鲜血和生命掩护主力部队战略转移,谱写了感人至深的“绝命后卫师”的英雄赞歌,激励着后人感恩奋进。
  行走梵净山,你还能体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世世代代守护文化根脉的妙美。“草木者,山川之精华;山川者,一郡之气脉。”早在清道光年间,铜仁府先后立有《梵净山禁树碑记》《梵净山禁伐山林碑》,明确提出规定梵净山“草木水土不容毁伤”,禁止“积薪烧炭”。世居于此的乡民,为保护梵净山的树木,制定了“不准放火烧山”“不准乱剐树皮”等乡规民约,保护生态环境,薪火代代相传。
  山与人契于一处,人与山融为一体。梵净山孕育的这种文化伟力,如涓涓细流,润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守护好文化根脉,已经成为梵净山保护者们的一个共识。
  近年来,以梵净山为主题的文化挖掘展示工作深入推进,梵净山系列文艺影视、歌曲、网络表情包等作品应运而生。央视4K超高清纪录片《梵净山》、电视剧《决战梵净山》、歌曲《我在梵净山下等你》《我的家乡梵净山》等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影响,以黔金丝猴为原型创作的表情包“梵小萌”、动漫IP“果然Monkey”受到网友热捧……
  2023年12月,由铜仁市委宣传部指导,梵净山管理局和铜仁市文联联合主办的梵净山诗词楹联和美文征集活动,共收到诗词楹联1078篇、美文114篇。这些艺术作品,不仅是对梵净山的赞美,更是文化挖掘和传承的艺术化表达,是对外宣传保护梵净山的重要载体。
  2023年,梵净山管理局对辖区文物、古建筑、人文景观进行全面系统排查,对50处文物建立了监管台账。“从文物保护入手,守护好梵净山的文化根脉,关键是要守好民族创造的历史和文化记忆,以醇厚的文化擦亮梵净山的名山文化品牌。”梵净山管理局宣传科科长李鹤说。
  厚植生态底色
  绿色,是梵净山最美丽的底色;多样性,是梵净山最鲜明的特色。
  人们都说,梵净山是遗落人间的梵天净土,是地球同纬度上原始植被保存最完好的一颗“绿色明珠”。作为隆起于喀斯特浅丘中的生态孤岛,梵净山的生态系统极具多样性和独特性,75%的植物区系发展变化呈现“孤岛效应”。保存着亚热带原生生态系统,孑遗着7000万至200万年前的古老珍稀物种,被誉为“动植物基因库”。
  “坚决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梵净山,当好梵净山生态卫士。”梵净山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尚空说。
  梵净山是黔金丝猴的唯一自然栖息地,有黔金丝猴800只左右,数量比大熊猫还稀少,因此被誉为“地球独生子”。
  2023年7月,经铜仁市委编办批复同意成立了梵净山黔金丝猴研究中心,主要开展黔金丝猴人工饲养、繁育、遗传等方面的科学研究。今年3月,该中心野外救助黔金丝猴幼猴1只,成功繁育黔金丝猴1只,现救助繁育的黔金丝猴达到9只,人工繁育种群进一步壮大。
  近年来,梵净山管理局牵头实施了黔金丝猴拯救保护“四个一”工程(建设一个集繁育、驯化、科普为一体的科研基地,建立一个黔金丝猴繁育研究中心,组建一支专业科研队伍,壮大一支人工迁地繁育种群)。完成了新一轮黔金丝猴本底资源调查,全面摸清黔金丝猴野外生境和种群结构现状,发现黔金丝猴新的野外行为活动规律,为更好守护梵净山精灵奠定了科学基础。
  从此,“地球独生子”不再孤独。世世代代保护黔金丝猴,如今已成为梵净山周围群众的共识。
  梵净山管理局以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站为依托,对区域水文水质、土壤、大气和生物进行持续监测,打造集科研、监测、应用、示范与共享一体的生态站监测网络。截至目前,梵净山区域内已建成森林监测样地31个、红外相机监测点460个、动物视频监控系统7套,全面加强野生动物的野外监测和行为学研究,准确掌握梵净山环境生态学指标。
  组织实施了梵净山冷杉等极小种群拯救保护工程,对梵净山冷杉的生境和种群结构进行全面系统调查,攻克了梵净山冷杉繁育技术难题。目前已成功完成10株梵净山冷杉扦插苗培育生根试验,利用种子萌发技术成功培育梵净山冷杉幼苗1000余株,梵净山冷杉繁育机制初步筛选成功。
  建立了由上至下的遗产保护管理体系,以法治护航梵净山生态文明的理念已经深植人心。严格执行《铜仁市梵净山保护条例》,支持梵净山生态法庭、生态环保检察室充分发挥作用。编制《梵净山保护规划》,建立五级网格化管理制度,梵净山生态建设和生态恢复成就突出。
  目前,梵净山森林覆盖率达97%,7900多种野生动植物栖息环境日益优化,珍稀动物、珍稀植物分别比原名录增加13种、46种,珍稀濒危动植物的避难所作用充分发挥,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作出重要贡献。
  2023年6月,梵净山成功入选生态环境部与科技部公布的第八批国家生态环境科普基地拟命名名单。2024年1月,在137家国家生态环境科普基地2023年度工作评议中,梵净山被中国环境科学学会认定为“优秀”等次。2024年3月,梵净山管理局受到国家林草局野生动植物保护优秀集体通报表扬。
  绘就发展新景
  “梵净净我心,白云拂红尘。从此不思归,长做武陵人。”走进梵净山,像梁衡先生这般“乐不思归”的游客有很多。
  每到盛夏,梵净山脚下的“中国土家第一村”云舍村,便成了许多游客前来打卡拍照的网红村。
  距梵净山仅13公里的云舍村,依托梵净山生态旅游资源优势,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游农家景、享农家乐”做强乡村旅游业,让当地群众腰包越来越鼓。这个取源于土家语,意为“猴子喝水的地方”,现在已是梵净山附近住宿、餐饮、玩水的宝地,是无数游客心中的世外桃源。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梵净山已经成为铜仁人的“幸福不动产”。
  近年来,铜仁市着力念好“山字经”、做好“水文章”、打好“生态牌”,依托梵净山品牌,大力发展生态绿色产业,推动绿色资源转化为产业优势,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将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生态旅游等结合起来,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
  2021年至2022年,梵净山管理局积极申报梵净山保护区人工商品林赎买项目,完成2770余亩林地赎买,涉及林地农户137户547人,赎买金额1385万余元。2024年,争取人工商品林赎买资金1722万,林地赎买指标3410亩,现正在按赎买流程实施。
  2023年,兑现公益林生态补偿资金258.78万元,惠及2600余户群众,联合社区成立社区共管巡护队伍,共同制定社区保护公约和村规民约,形成共同保护梵净山的大格局。
  探索发展“林下经济”,组织开展中草药种植培训,指导周边群众种植黄连等中药材100余亩。开展梵净山区域中华蜜蜂养殖技术推广,在梵净山下峰坝村建立梵净山中华蜜蜂养殖试点,为蜂农发放蜂箱500个,带动周边社区35户蜂农户均增收3万余元。
  大力推动发展生态旅游,吸纳周边群众1000多人到景区公司就业,为其提供稳定的收入来源。利用天然林保护项目,向梵净山区域困难群众定向提供142个林管员和护林员岗位,帮助困难群众增收致富。
  以山为媒,梵净山“生态鱼、生态水、生态茶”等生态品牌知名度日益响亮,“梵净山珍·健康养生”“梵山净水·泡茶好水”“梵净抹茶·香溢天下”等品牌美誉度不断提升,梵净山生态产业链逐步形成、日益壮大,周边广大群众既端上了“生态碗”,也吃上了“旅游饭”。
  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随着生态文旅产业火热“出圈”,梵净山“山上、山下”,“东线、西线”,“人文、自然”等旅游资源得以拓展,价值转化成效显著,文旅融合取得高质量发展。据统计,目前梵净山区域内旅游市场主体达1500余家,旅游从业人员达3万余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玩出了新花样。
  不负绿水青山,方得金山银山。如何打通“两山”转化通道,让梵净山在发展和保护中充分释放新动能?梵净山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尚空在学习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中明确了工作方向:一是要持续抓好梵净山生态保护,全力保障梵净山生态安全、资源安全,加快推进梵净山国家公园创建;二是要依托梵净山生态优势、资源优势,积极探索“两山”转化路径,全力推进梵净山世界级旅游景区建设,探索林下经济新路径,大力发展林下特色种植养殖,助推乡村振兴,促进群众增收致富。
  “上之穹隆接天、下之厚重住地”的梵净山,用美丽回答一切,也让人对它的精彩未来充满期待。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23 DDCPC.COM 贵州法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