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03版
发布日期:
渔民转产记
  ■记者 任莉
  正值旅游旺季,万峰湖热闹非凡。
  “主要是钓鱼的和游客,我刚接送两船游客回来。”8月7日下午,记者在兴义市万峰湖巴结壹号码头见到游船船员王宏勇时,他正守着自家小卖部休息。
  水清、岸绿、景美,游客自然也就喜欢来。49岁的王宏勇打小生长在万峰湖边,是万峰湖变迁的见证者。
  地处黔桂滇三省(区)接合部的万峰湖,是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2017年以前,由于湖区过度开发,网箱养殖、湖上餐饮、钓鱼棚等数量急剧增多,万峰湖水质恶化。“站在湖岸边就能闻到一股死鱼的腥臭味,令人作呕。”王宏勇回忆。
  “那时候的湖面,一眼望去,全都是网箱,密密麻麻的。”在这些密集网箱中,有王宏勇家的100多个。2013年,王宏勇带着家人,在与几位村民合伙开了一家游船公司的同时,更是投入了20多万,一头扎进网箱养鱼事业。
  “收益时好时坏,不稳定,风险高,还不自由,经常白天黑夜在湖上管理棚里。”王宏勇养了4年鱼后,时间来到2017年。
  由于大规模的网箱养殖带来万峰湖流域生态环境恶化,当年,黔桂滇三省(区)五县(市)开展了铁腕整治万峰湖环境专项行动,协同共治解难题,誓还万峰湖一碧万顷。
  在三省(区)五县(市)的合力治理下,万峰湖区域共拆除非法养殖网箱54万平方米,依法整治养殖网箱430万平方米,拆解管理棚2622个、钓鱼棚1227个、水上餐厅(超市)13个、造船厂3个,劝导38家水上餐厅和购物店上岸。
  有些厌倦养鱼生活的王宏勇,在整治养殖网箱拆除行动中积极响应,率先拆除网箱。随后,他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游船公司工作中,转产上岸成为游船公司专职船员,迅速完成角色转变。
  这一转变,王宏勇的船员生活,就过了整整7年。春去秋来,经过整治后的万峰湖,“腥臭味”早已成为历史,湖水水质常年保持在Ⅱ类及以上。
  见证万峰湖由浊到清,岁月也在王宏勇脸上留下了深深痕迹,皮肤晒得黝黑发亮。
  “走,带你们领略下湖上风光。”放绳、开船门、转动方向盘,这些重复了无数次的动作,王宏勇一气呵成。
  “你过来点,我把船栏关上,安全些。”见记者站在船头,为安全起见,他弯腰把船头围栏锁扣上,才转身坐在游船方向盘前。
  “以前因为网箱密布,游船航道最宽只有十米左右,遇到风浪,停泊和掉头困难。现在,游船随便开,游客坐得也舒服!”说话间,王宏勇就把游船开到了湖中央。
  此时的万峰湖,碧空如洗,水净如镜,凉爽的夏风,徐徐吹来。翠绿的青山脚下,静坐两三钓鱼者。湖岸上,三五游客悠闲走着,简直就是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的动人画卷。
  “风景好吧?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王宏勇把游船停泊好,走到船头,指着风光旖旎的景色对记者笑着说。言语中,充满了对美丽家乡的热爱与自豪,也有对当下生活的认可。
  “一般情况下,早上八点上班,下午六点下班,工作很规律。”王宏勇坦言,自全职当了船员后,除去疫情那几年,每年也能挣个五六万,“不比养鱼差,主要是轻松。”
  “湖水变好后,吃了晚饭,村民们就常到湖边散步,多了一个活动场所。”看着眼前青山绿水,王宏勇笑着对记者说。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万峰湖环境整治后,黔西南州将万峰湖退渔还湖综合整治与养殖户上岸转产以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聚力发展精品水果种植和生态旅游业,顺利帮助渔民实现转产上岸。
  数据显示,黔西南州如今通过做大做强万峰湖生态产业,相关产业带动群众就业超1.5万人次。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23 DDCPC.COM 贵州法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