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03版
发布日期:
市民巡河记
  ■记者 张谌
  初识86岁的雷月琴,记者的第一印象是:老人家的双眼,怎么会像清冽的水那样晶莹透亮?
  她很认真地回答:“我是爱水的人,这大概与我和两条河的情缘有关。”
  1949年,雷月琴随父母从江西赣州到贵州贵阳。见惯了赣江的波澜起伏,南明河的小巧和野趣是她从未见过的。从此,南明河伴着雷月琴成长,给了她很多现实的欢愉和美好的梦幻。
  终于有一天,她发现南明河在变。
  20世纪50年代后期,两岸工业污水、生活污水、垃圾排入河道,南明河变得千疮百孔:鱼虾没了踪影,河水又黑又臭,飞鸟不再翱翔,小舟和渔人不再出现。
  1984年,退休的雷月琴成了南明河畔的常客。她不是看风景,而是看河边的污染源,并劝阻人们不要污染河道。她还带上火钳,顺手捡垃圾。
  雷月琴说,巡河是孤独的,需要坚定信念。她相信持之以恒,一定看得到人们的改变。
  后来,她看到了这种孤掌难鸣的情况在变。
  巡河时,她发现一家单位的厨房墙上打了洞,把污水往河里排,路都淹了。她跑到电视台,要求记者曝光。经过曝光,污染面貌有了改观。
  接下来的事,更让她提振精神。贵阳市相继成立了环境保护法庭、“两湖一库”管理局、“两湖一库”环境保护基金会,号召人民群众拿起法律武器保护红枫湖、百花湖和阿哈水库。
  2008年2月27日,70岁的雷月琴成为“两湖一库”环境保护基金会首位注册志愿者。报名时,她把身上的200元钱捐给基金会。此后,她不断向基金会捐款、捐物,最多的一次,她把获得“全国十大江河卫士”的55000元奖金都捐了。
  与第一次巡河相比,雷月琴发现市民的态度在变。
  巡河时,常有人招呼她,“雷婆婆,快休息一下!”随后便把椅子、纸扇送来。有人朝河里丢菜叶、洗拖把、倒杂物,还有群众出来劝阻。
  她拿出几张图,记者一看,是她手绘的。图上画着河流走向,标注着沿河工厂、取水口、排水口位置,写明了河水颜色、气味等情况。污染严重的地方,还有红色记号。雷月琴说:“污染点越来越少,等母亲河彻底澄清那天,我想画最后一张。”让被污染的河流重新清澈,成了雷月琴的寄托和梦想。
  为了回应百姓关切,2000年以来,贵州省、贵阳市启动了对南明河的综合治理。2012年以后,系统治理思路引入南明河治理,从治标向治本转变,目标是把流域文化融入群众生活空间。贵阳市把这样的做法,概括为“加”“减”“乘”“除”。加上对7条支流的综合治理和沿线排水大沟的整治,全流域25处黑臭水体消除,7条重要支流水质达标,中心城区水质稳定达Ⅳ类以上,部分水域在Ⅲ类以上。
  每天,在南明河畔看沿河雕塑、观鸟飞鱼跃成了城市新景象。南明河综合治理的成功,为城市内河治理提供了“贵阳方案”。原有的“末端兜底”方式变为“前端减量,沿途分处”模式,实现城市“负资产”向“正资产”转变。
  愿河水的记忆回到童年时光,让清幽幽的河水保持原样,这是百姓最质朴的愿望。在大生态战略行动的推动下,贵州江河综合治理,取得了明显成效,实现了美丽转身。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23 DDCPC.COM 贵州法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