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
印江:“党建+物业+”解锁社区“幸福密码”
  ■通讯员 邹雪庆 李丹丹 王东
  “6栋2单元104有群众反映电闸开关有问题,广场旁边支路护栏和路灯坏了……”接到指令,严天辉带上梯子跨上修理包骑上巡逻车就出了物业部的大门。居民口中的“老严”,既是印江自治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兴民社区的居民,又是社区物业部里的水电工。
  从外出就业的农民工到在家门口上班的技能型人才,老严身份的转变得益于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的物业管理需求。
  近年来,印江自治县兴民社区通过多部门联动开展“社区协商”、群众大会,共同为社区物业管理发力,探索出“党建+物业”“物业+治理”“物业+服务”“物业+就业”的“党建+物业+”的模式,变代管为自管,提升社区居民的幸福指数。
  “十三五”期间,兴民社区作为该县最大的易地移民安置点,共安置搬迁群众1918户8679人。人多社区大,在人居环境保持、基础设施更换维护、社区治安环境治理等方面,矛盾点不断凸显,加之第三方物业管理费用居高不下,导致安置点的后续服务管理日渐困难。
  如何确保搬迁群众住进新居后,日子越过越好?
  2023年2月,围绕理顺安置点物业管理体制、明确安置点物业管理内容等物业管理的“六措施”,印江多部门联动,从兴民社区实际出发,共同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物业管理出谋划策,最终“党建+物业+”模式被确定下来。
  该模式明确在兴民社区党支部的引领下,成立小区物业管理部,出台保洁人员、安保人员等管理考核办法,制定议事决策规则、物管费管理办法等制度,从组织架构和制度层面规范物业管理。
  “我们也尝试过招投标第三方进行管理,但收到的最终结果是钱花了事没办好。”兴民社区党支部书记杨文表示,聘请的第三方物业主要以盈利为主,每年财政支出的运营成本达190万元,钱花了但社区的基础设施维护不及时,群众反映的诉求得不到及时解决,物业和群众之间的矛盾日积月累,最终导致社区的各项工作推进受阻。
  针对安置点面临的实际问题,兴民社区召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社区协商”工作会议,这场会议由该县政协牵头,组织县直相关职能部门、政协委员代表、社区干部和社区居民代表到场,围绕社区管理走哪种物业模式,物业管理费怎样收取、物业管理费收取后如何运用、怎么促进社区高效管理等问题,展开讨论和意见征求。
  “从‘社区协商’到召开收取物业管理费居民大会,三个多月的时间,县和街道办的下派干部、社区干部化整为零,大大小小召开了36次会议才逐渐统一意见。”兴民社区物业部主任吴宏光说,社区居民最终在会议号召下统一了意见,物业费为每平方米5角。
  5月,社区物业费收取率达86%,9月物业费缴纳超90%,到12月底,社区物业费收取率达到95.6%,收到的居民自缴费共计81万余元,翻开兴民社区物业管理收支账簿,居民缴纳费用进度和每一笔资金使用去向标注得清晰明了。
  据介绍,2023年兴民社区在“党建+物业+”的治理模式下,运营成本支出在120万左右,相较于往年的190万支出,成本降低了70万。
  在“物业+就业”的自治模式下,整个安置小区开发公益性岗位全部从小区的居民中产生,社区多渠道筹集资金,居民自筹的物业费又通过物业部的协调运作,重新回到社区的居民手中,覆盖低收入家庭36户劳动力稳定就业增收。
  2023年12月,在“党建+物业+”的小区自治模式下,兴民社区荣获全省易地扶贫搬迁物业服务管理示范社区”称号。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23 DDCPC.COM 贵州法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