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
代远富:
村里的“管事佬”村民的贴心人
  ■记者 翟培声
  眼下,黔西市洪水镇解放村,村民陆续收割油菜籽,准备轮作水稻。农忙关键时期,村民老代心里又焦虑了起来:灌溉沟渠能否在耕种前修好?村民能否顺利用上灌溉水?
  由于解放村灌溉设施年久失修,部分功能丧失,通过走访,老代了解到村民们对修缮灌溉沟渠愿望迫切。“没有沟渠,大家就只能在河里抽水种田,成本高,也不安全。”2023年,老代把大家的心声整理成人大代表的建议,带到了黔西市人民代表大会上。在他的建议下,洪水镇人大积极协调专项资金,帮助解放村老百姓修缮灌溉设施。
  如今,灌溉沟渠修缮项目有了进展,老代也没放松,时刻关注进度,督促项目推进。“争取项目早日落地实施,老百姓能用上安心的灌溉水。”老代说。
  老代,本名代远富,毕节黔西市洪水镇解放村村民,如今已经68岁。2010年开始,老代先后当选为洪水乡(镇)人大代表,毕节市人大代表及黔西市人大代表。村里哪家办酒席,老代便是“总管”,统筹协调,不在话下;村里哪里有矛盾纠纷,老代也要问问……在解放村,总有老代的身影。多年来,老代热心于家乡建设事业,团结邻里,带动发展,帮助乡邻排忧解难,为解放村发展进步贡献了突出力量,是解放村名副其实的“管事佬”,也成了村民心里的“贴心人”。
  2007年,在党委政府的统筹下,拥有优美自然资源风光和深厚文化底蕴的解放村,擘画了乡村旅游发展的蓝图。彼时,道路不通,基础落后是摆在眼前的第一道难题。根据规划,解放村要建设旅游道路,修建广场,绿化河岸。乡领导想把在外做工程会做泥水工的老代叫回来,让他带头搞基础设施建设。老代没有推迟,他回到家乡,按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求,与大伙儿一起改造危房老房、修建田间观光道、栽种沿河杨柳树……随着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解放村乡村旅游发展风生水起,依托千亩良田,当地轮作油菜和水稻。春天,金黄的油菜花把乡村装扮得美轮美奂;秋天,千亩稻田稻香扑鼻。生态田园风光推动了解放村的乡村旅游发展,当地举办油菜花节等活动,吸引八方游客。
  2007年以来,解放村先后被评为“中国十大最有魅力休闲乡村”和“中国美丽宜居示范村庄”;2010年被命名为全省第一批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村;2016年获“贵州十大最美油菜花农事景观”,并连续成功举办了七届油菜花文化旅游节;2021年入选贵州第三批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2023年接待游客10余万人次,旅游创收近200万元。如今,解放村成了杨柳沿河飘扬、风光铺展如画的“柳岸水乡”,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万元,依托乡村旅游发展,解放村正在乡村振兴道路上阔步前行。
  “看,这沿河两旁的5000棵柳树,就是老代当年带着大家种下的。”看着河岸飘扬的柳絮,洪水镇人大主席孙启文赞叹道。老代是村里勇于“吃螃蟹的人”。素有鱼米之乡的解放村,水稻种植历史悠久,其中,红米种植是特色。然而,红米虽好,产量却不高。2014年,省农科院开始在解放村对传统的红米品种进行改良,并派相关专家长期蹲点指导红米标准化、无公害种植。老代站了出来,把自家的10亩地作为红米种植技术改良培养的“试验田”,每天跟农科院技术员学习种植技术。
  学到技术的老代当起了老师,积极组织群众学习新的种植方法,他还成立解放村红米种植专业合作社,带领群众大力推进特色红米种植。在老代的示范带动下,解放村现在红米种植面积常年保持在500亩左右,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主要产业。红米的产量从2016年前的每亩600斤,提高到现在的每亩900斤,品质也得到很大提升。农忙时,老代是田里的庄稼汉,农闲时,老代穿行在村子的每个角落,收集村情民意。作为人大代表,老代不忘自己的职责使命,行走在乡间,他把老百姓的困难和需求记在自己的记事本上,努力将老百姓的心声反馈到政府。在老代的建议下,解放村菜籽沟组断头路成功修通,当地村民竖起大拇指。“多亏了老代,现在我们出行方便了。”老代的作为,村民们打心底感激。
  时光飞逝,十多年过去,曾经的解放村已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解放村河岸柳絮纷飞,农家欢声笑语,乡村景美如画,发展步履铿锵。不变的,是老代扎根乡村,为家乡作贡献的初心。夕阳西下,解放村千亩稻田绵延铺展,老代拿起相机按下快门,记录着家乡美好的一切,“我们要把美丽的解放村宣传出去,让更多的人了解解放村,走进解放村。”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23 DDCPC.COM 贵州法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