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
仁怀市水塘村:
“三乡”融合化解邻里纠纷
村民围坐在普法小院接受法治宣传。

  ■ 记者 姚强
  仁怀市水塘村人民调解委员会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探索总结“乡亲、乡邻、乡贤”工作模式,多渠道化解邻里纠纷,提升基层治理成效,助力和美乡村建设。
  乡亲普法 普法小院乡声“浓”
  初春时节的水塘村,一排排小楼整齐排列,红砖青瓦,庭院整洁;小桥流水,繁花似锦,别有一番韵味。水塘村位于仁怀市苍龙街道北部,地处茅坝沟、流沙岩饮用水库上游,辖5个村民组504户2378人,附近就是仁怀机场。
  走在村里,随处可见普法小院,在小院里,法治文化墙、法治书屋、法治亭样样俱备,就连院内的小树上都挂满了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法治故事宣传牌。
  水塘村村支书、村委会主任陈绩介绍,为了更好地开展普法相关工作,村里投入资金,把堆放农具的小屋改造成法治书屋,小院围墙变成了法治文化墙,宽敞的院坝则成为露天“法治讲堂”。同时,在村民中发掘热心公益、善于学习的对象,通过集中培训、发放教材、组织研讨等形式,把村民培养成“法律明白人”,成为普法的坚实基础力量,让普法有阵地、有主体、有成效。
  水塘村充分发挥“法律明白人”在乡亲邻里之间人头熟、情况清的优势,用接地气的“土味”乡话精准开展《民法典》等与村民密切相关的法治知识宣传,让法律知识更贴近村民,让村民易学易记易懂。
  发挥“法律明白人”地理和时间优势,做好“7×24”普法服务,满足群众法律咨询个性化需求和保护村民隐私,让村民敞开心扉接受法律服务,切实提升普法工作质效,普法小院的创建,不仅为村民提供了休闲场所,更重要的是为村民提供了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学习交流平台,为村民提供了“以法明智”的保障,从而增强群众“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意识。
  普法小院建成以来,开展了80多场法律知识宣讲,普法受众1100余人次。
  乡邻调解 议事小院乡音“和”
  水塘村街上组22户村民因饮水困难,与同村长会组约定,从长会组无偿取水用于人畜饮水使用,不得改变取水用途,后因街上组居民增多,部分村民利用区位优势经营餐饮,原安装的饮用水管口径过小造成供水不足,无法满足用水需求,街上组计划安装更大口径水管,以满足人饮与餐饮经营等。长会组认为街上组违反当初约定,增大取水量并改变取水用途,影响了本组种植灌溉用水,不同意更换新的供水管道,两个村民组因此发生纠纷。
  因人数众多,意见不一,调解员多次深入群众家中,在听取群众意见的同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言之以法做好沟通,并请出乡贤、名人针对重点人员进行一对一调解沟通。通过充分的沟通和法治宣传,双方情绪得到有效缓解,意见也逐步趋于统一。随即,调委会组织长会组村民在议事小院集中讨论街上组取水一事,并邀请街上组群众代表在会前陈述,表达街上组群众的意愿和达成调解的诚意,长会组经讨论表决,同意了街上组的取水请求,街上组对长会组村民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
  长会组村民组长陈其富说:“对我们老百姓来说,大家能坐在一起聊,聊透了、说开了,自然也就没事了。”
  水塘村把村民普遍认同、办事公道、为人正直、处事老练的群众发展成专(兼)职人民调解员,搭建了一支人民群众信任的调解员队伍,并根据调解员能力,组建了婚姻家庭、山林土地等专业人民调解小分队,有针对性地开展纠纷调解工作。
  该村还利用村内村民闲置院坝搭建乡邻议事小院,给村民搭建说事平台,调解员组织村民对重大矛盾纠纷进行评判,通过集体讨论争取多数群众的认同,凝聚化解纠纷的共识,为切实化解纠纷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
  同时,利用乡亲邻里脸面熟、晓内情的优势,深入田间地头和农户家中,通过拉家常、帮农活等形式,用乡情感化村民,有效提升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自议事小院建成以来,逐步养成村民有话当面说、问题当面提、有事当面解的良好氛围,小院议事68场,解决问题183个。
   乡贤服务 暖心服务乡民“赞”
  水塘村还动员本村法律工作从业人士利用闲置房间打造“乡贤”法律服务工作室,为村民提供专业的法律咨询服务,免费给群众代写诉状、经济合同、法律文书等服务,为群众有效规避矛盾风险,防范纠纷的产生。
  在乡贤工作室进行特别“庭审”,在调解矛盾纠纷中由乡贤为纠纷双方剖析纠纷中的法律责任和诉讼风险,以乡情为背书取得群众的信任,为化解矛盾纠纷提供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工作室针对特殊人群开展温情服务,把法律服务送到群众家门中、心坎里,点对点进行矛盾纠纷化解,得到群众的称赞。自乡贤工作室设立以来,帮助群众代写文书30余份,调解矛盾纠纷40余起。
  “以前,村民之间点点滴滴的矛盾纠纷真不少,现在连口角都少了……”这是村民王国才最直接的感受。
  水塘村通过“乡亲、乡邻、乡贤”三乡融合模式,五年来,实现“零诉讼”“零上访”、矛盾纠纷“零库存”,所有问题均在村、组就地全部解决,群众法律意识、自治意识得到增强,达到“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的效果,村民安全感和满意度大幅度提升,实现了发案少、秩序好、村民满意、安居乐业、生活有盼头的目标。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23 DDCPC.COM 贵州法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