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发布日期:
警惕以“非遗保护”之名行“文化入侵”之实
——以非遗技艺“唐菓子”为例
  ■孙瑜
  文化作为软实力,是一国综合实力中基于军事和经济“硬实力”之外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文化领域更是成为政治斗争和意识形态较量的重要领域。因此,我国历来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据《中国文化报》第9517期第5版专题报道:截至2022年9月,我国共公布5批1557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认定数高达10万余项。然而,累累硕果之下却暗藏危机。
  2022年电视剧《梦华录》的热播,让“唐菓子”进入大众视线,部分网友认为,剧中所展示的点心根本不是中国古代传统点心“唐菓子”,而是日本以练切技艺所制作的日式点心“和果子”。后来,云南省昆明市西山区一条“唐菓子”非遗保护宣传视频的出现,更是进一步提高类似话题热度。基于此,本文将以“唐菓子”为例解析文化入侵问题。
  一、被以倭代唐的非遗技艺——唐菓子
  (一)非遗技艺“唐菓子”名录申请情况
  据报道,2019年8月9日,天津市河东区《关于公布第八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通知》,在传统技艺项目中的第18条是“传统糕点(唐菓子)制作技艺”;2022年3月17日,昆明市西山区《关于公布第五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通知》,在传统技艺项目也有“唐菓子”的制作技艺。
  (二)“和果子”≠“唐菓子”
  据相关资料显示,现有所谓非遗“唐菓子”的制作方式,是以白芸豆、糯米粉、新鲜水果为主要材料,用豆沙外皮和内馅的搭配,通过揉、捏、剪、叠等手法和一套名为“练切”的工具做出精美造型的菓子。首先,根据《中国农业百科全书·蔬菜卷》显示,“白芸豆”于“16世纪由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带到中国。”而当时我国正值明末清初。明末清初才传入中国的“白芸豆”不可能是“唐菓子”的原材料。
  此外,我国唐代定都长安,当时全国重心在北方,北方盛产小麦,故小麦也应当成为当时的主食,因此糯米粉的使用也并不符合唐史。其次,制作“唐菓子”需要用三角棒、挑针、圆勺子等小工具在果子球形表面描绘花鸟风月,这里所列举的小工具就叫“练切”,根据世界大百科事典记载,“练切”的出现是在日本江户时代(即1603—1868年),当时我国正值明末清初,用明末清初才出现的技艺制作的糕点却被赋予“唐果子”的称呼,也不符合史实。最后,根据现有出土文物,可佐证真正的“唐菓子”应是以小麦为原料,经过后续炸、蒸、烤、煮等烹饪手法制作而成。
  二、文化入侵的原因
  (一)文化特性所致
  文化作为语言和文字的总和,因其看不见摸不着的特性使其入侵形式多样且极具隐蔽性,旨在潜移默化改变特定族群的关于某类认识或某件事的集体共识以达成转化。例如:“同志”,《国语·晋语四》中解释为“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我国因艰苦壮烈的反帝反封建、反侵略斗争及新中国建设的艰难历程,更是赋予“同志”更为高尚、美好的意义。然而,现在的“同志”在某些文化的传播下,一度成为某种特殊群体的代名词在年轻人中广泛流传,扭曲我国青年人对“同志”的共识。
  (二)相关职能部门不作为
  以非遗制作技艺“唐菓子”为例,因相关职能部门的不作为、乱作为,导致明明是日本的东西却得以在我国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头大肆宣传,无疑助长了文化入侵。其次,近年来在我国横行的倭风影视剧,导致我国传统文化被进一步挤占生存空间。最后,以“毒教材”为例,若非有家长将其曝光在网上,不知此类从插图到内容的“毒教材”会影响到我国多少年幼的孩子,此种动摇我国教育之本的行为,也是监管部门失职所致。
  (三)文化自信不够深入
  历史证明,一个民族,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才能自尊、自信、自强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文化自信”,我们也确确实实大力宣扬传统文化,以实际行动来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但“唐菓子”与“和果子”“汉服”与“和服”“个人英雄主义”与“集体英雄主义”,看着部分网友不听不信、固执己见地争执,深感要想增强国民文化自信的任重道远。
   三、意见与建议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为增强文化自信,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
  (一)在历史文化上开展拨乱,面对易混淆的,相关部门应及时查证并向民众科普,从官方到民间做好宣传引导,让更多民众看到传统文化,不致被牵着鼻子走;
  (二)大力挖掘中国传统故事精神内核,将其运用到影视、动画、音乐等文化创作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文化,让民众在娱乐中认识传统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坚定文化自信;
  (三)应加强对相关网络平台的监管,并引导民众理智面对社会热点,面对涉及影响政府公信力的社会热点时,相关职能部门应及时辟谣和通报,积极应对群众关切;
  (四)对于因职能部门不作为、乱作为而导致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受到侵害的,可从公益诉讼检察的角度督促职能部门履职。因监管不力而导致的文化乱象,可由检察机关公益诉部门督促相关监管部门及时整改,尽可能避免文化入侵,为我国文化自信建设贡献司法检察力量。
  (作者单位:织金县人民检察院)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23 DDCPC.COM 贵州法制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法制报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