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
关爱困境未成年人 心理健康关键在于落实
■ 丁慎毅
   话题回放
  近日,民政部、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困境儿童心理健康关爱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心理健康监测、及早开展有效关爱、畅通转介诊疗通道、强化跟进服务帮扶等六项主要内容。
  根据“十四五”规划《纲要》,困境未成年人是指由于儿童自身、家庭和外界等原因陷入困境,需要予以帮助或保障的儿童。包括因家庭贫困、自身残疾,以及因家庭监护缺失或监护不当遭受虐待、遗弃、意外伤害、不法侵害等导致人身安全受到威胁或侵害的儿童。
  近年来,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均高度重视困境未成年人的生活和教育保障,困境未成年人及其家庭的生活质量显著提高。但社会对困境未成年人的心理问题重视程度仍不足,一些困境未成年人由于受成长环境等多重因素影响,更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感到自卑和不安,从而出现心理健康问题,迫切需要加强关心关爱。
  《意见》提到,各地教育、民政等部门在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时,要重点研究困境未成年人面临的特殊困难和心理问题,重点关注困境未成年人心理需求,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等;学校要引导有需要的困境未成年人主动接受心理健康测评,掌握心理健康测评情况,加强关心关爱;儿童福利机构、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要定期对机构内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测评等。
  给予困境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精准关爱服务,重点是外部环境的改善和心理健康测评及其之后的措施应对。
  就外部环境的改善而言,公共场所儿童友好的“1米视角”,除了残障儿童之外,可能分不清其他困境未成年人。这更要求公众对所有儿童平等友好的同时,注意儿童的表现,对言行中表现自卑的儿童,给予特别关注,呵护好他们的心理。特别是带儿童外出的家长,要以同理心教育好孩子如何平等友好对待其他小朋友。
  在学校环境中,困境未成年人可能会不自觉地和其他儿童孩子对比,下意识地否定自己,自卑的情绪容易笼罩在孩子的心中。教师教学活动中和课外活动中,要及时对困境未成年人表现进行肯定,减少因其困境原因而产生的一些心理问题,教育引导好同学之间的共情,鼓励同学之间的互相帮助。同时,学校要加强困境未成年人心理服务,为困境未成年人家长提供相应的帮助。
  以上两方面,都需要在儿童友好的法规和制度中加以完善。总之,全社会要切实把法律执行到位、让制度发挥效用,在务实行动中给予困境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精准关爱服务。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23 DDCPC.COM 贵州法制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法制报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