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
孩子脾气变暴躁 该如何“对症下药”?
  ■ 记者 杨情丽
  家里有个“喷火娃”是什么体验?相信很多家长在这个问题上都有发言权。一言不合就打人、摔东西;不给玩具就躺在地上打滚、哭着闹着不肯走;一点就炸,根本没有办法好好说话……这个时候,有的父母会妥协,满足孩子提出的一切要求;有的父母选择漠视,认为只要不理睬,孩子自然就会停止发脾气;还有的父母用语言或行为的暴力去镇压孩子。这些做法显然是不完全正确的。那么孩子脾气暴躁怎么办呢?本期,记者采访了相关教师及家庭教育专家,让家长能轻轻松松搞定孩子坏情绪。
   情绪表现
  爱发脾气,甚至动手打人
  家住贵定县的赵女士最近因为孩子的问题“头大了”。
  今年9月,赵女士的孩子刚步入幼儿园没多久,就频频被老师告知在幼儿园喜欢欺负别的小朋友。且她每天送孩子去上幼儿园时,孩子抵触情绪极其严重,哭闹不止,老师接走后甚至还会动手打老师。放学回到家中脾气更暴躁,动不动就摔东西。见此,赵女士只能把孩子关“小黑屋”,想以此惩罚孩子,但效果不佳。这让赵女士觉得很奇怪,孩子上学前很听话,也管得住,现在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
  带着赵女士的烦恼,记者采访了贵定县机关幼儿园李老师。“在我的幼教生涯中,遇到过很多类似情况的孩子。这与家庭教育息息相关。”李老师告诉记者,记得之前一个新生转到她的班上,在活动中不听老师劝阻,非要玩水,弄得衣服都湿透了,她上前劝说:“宝宝,不能这样,会感冒的。”该生二话不说,转过来打了她一下,眼睛还一直瞪着老师。
  李老师当时就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立马跟家长沟通。“沟通下来,我发现这名学生的家长常常在他做错事时动手打他,责怪他。久而久之,孩子在做错事时便会产生恐惧心理。加之,他刚来到幼儿园,面对陌生的环境、不熟悉的人,他才会通过粗暴的方式进行自我保护,这种情况是可以理解的。”李老师说,从那以后她积极与该生家长沟通,对待孩子尽量语气平和,避免以暴制暴。在学校时,也积极引导孩子和其他小朋友和谐相处。一个学期后,这个小朋友改变非常大,脾气也好了很多,不会再轻易动手了。
   专家解析
  寻找原因,尽早“对症下药”
  孩子上幼儿园是迈入人生中的新阶段,出现情绪问题是在所难免的,但当孩子出现暴躁、骂人,甚至动手打人等情况时,家长和老师要赶紧寻找原因,尽早“对症下药”。
  在贵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育学系讲师、教育学博士,贵州省家庭教育指导中心骨干教师冯寅看来,孩子出现暴躁等情绪,一般有很多原因。
  “难以适应新环境、遭遇挫折、家长过分溺爱以及错误的教育方法、父母老师的态度都会对孩子的情绪产生极大的影响。”冯寅说,有的孩子刚来到陌生环境,会产生恐惧和抗拒心理,对周边事物会用戒备的状态对待,孩子也需要有一定时间的适应期,家长不用担心,这是正常的心理状态。其次,幼儿园的孩子年纪虽然小,但也有挫败感和自尊心,会渴望独立自主,作为孩子最亲近的人,家长也要尊重孩子的想法,从小维护孩子的自尊心,当孩子在想要达到自己目的时遇到了阻碍,而又无法应对时,就容易发脾气,这时需要家长合理引导。再者,每个孩子都是父母的心头肉,家长过分溺爱也会在无意间助长孩子的恶习,“被人欺负就要欺负回去”等错误的引导和价值观,会让孩子以为“以暴制暴”的做法是正确的,从而给孩子形成一个错误的示范,不利于孩子成长。
  调整方案
  注重引导,切忌“以牙还牙”
  孩子发脾气时,不能“以牙还牙”,也不能过分溺爱,家长和老师只有在孩子的教育上各司其职,才能护航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每个孩子都需要鼓励。家长要多和老师沟通孩子在幼儿园的情况,接到孩子后,要用平和的语气和孩子聊聊幼儿园发生的趣事。步入幼儿园的新生大多情绪不稳定,校园里规矩多,孩子会出现抗拒心理,部分家长经常问小孩:“老师骂你没有?同学欺负你没有?你有没有犯错?”等问题,这些话语通常会引起孩子的反感,让孩子回忆起在幼儿园内不快的记忆,产生厌恶心理。冯寅提醒到,家长可以说“幼儿园很好玩吧,今天老师夸你了,吃饭吃得棒,表现也好”等鼓励性的话语,减少孩子心中的不悦和暴躁情绪。
  家长永远是孩子最好的榜样。榜样是影响孩子和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方式,因为孩子的可塑性很强,父母好的行为会对孩子起着好的作用,父母的不良行为更容易让孩子学坏,这是一种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上幼儿园的孩子学习能力极强,家长在孩子面前的一言一行都要谨慎,多做正确示范、多理解、多引导,还要注重品德教育,让孩子养成优良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防止暴躁情绪的产生。
  幼师切忌对孩子发脾气。幼师是一个需要耐心的职业,工作再繁重,也要保持情绪稳定。众所周知,老师对学生的影响极大,一个活泼的老师带出来的孩子,也是思想活跃、开朗大方的;反之,一个易怒易暴的老师教出来的孩子,则会懦弱胆怯,暴躁不安。
  冯寅说,孩子脾气暴躁是一个需要家长长期关注的问题。可以通过倾听与理解、建立规律的作息时间、提供适当的心理支持、增强家庭凝聚力和保持积极的心态等方法,帮助孩子度过这段时期,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品质。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23 DDCPC.COM 贵州法制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法制报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