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
润物耕心静待花开
  ■ 田勇军
  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表述:“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爱迪生亦言:“教育之于心灵,犹雕刻之于大理石”。的确如此,教育是一个潜心润物、静待花开的过程,它不单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深耕慢养中培育孩子饱满的心灵。
  教育名家叶圣陶曾说:“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确然,教育讲求的是因材施教、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不能像工业生产产品一样统一方法、统一标准、统一流水作业,而是要像农夫种地一样,精耕细作、精心培育。每个孩子就如一颗颗播撒在地里的种子,我们要精心培土以固其根,再根据不同种子所适宜的生长条件,给予其恰当的春风、阳光、雨露和肥料,让其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当然,只做到这些往往还不够,我们还要为其除草固枝,提高抵抗风雨和防虫避害的能力,这样开出的花才灿烂,结出的果才饱满。作为园丁,我们要深谙这“润物耕心”的道理,走进孩子的内心,感受不同孩子个体生命的律动,用心去体察感悟,用情去关怀感化,让孩子在春风化雨中知善向善,扬善行善。
  教育本应是最纯粹的模样,不可掺杂功利名禄,正如雨果所说:“花的事业是尊贵的,果实的事业是甜美的,让我们做叶的事业吧,因为叶的事业是平凡而谦逊的。”教育一旦有了功利的因子,就会做出一些违背教育规律,甚至匪夷所思的事来。我亲眼见到有些教师,学生家有红事不批假,家有白事批半天,并苦口婆心地教育孩子要以学习为重,这究竟是“育人”还是“害人”?如果教育只关注分数、热衷排名,不构建学生良好的精神世界,不关注学生对生命的敬畏与领悟,不把培养智慧的、文明的、健康的、完整的和幸福的人作为终极目标,那教育还有什么意义?教育应该追求原本样貌,追求“真”境界。这个“真”应是两袖清风,一身正气;这个“真”应是宁静淡泊,乐观坚定;这个“真”应是潜心教书,精心育人,用自己的精神力量引导学生求真、尚美,让他们逐渐成长为一个心灵饱满、健康幸福的人。
  我特别喜欢作家龙应台在《孩子,你慢慢来》中描述的这么一个场景:“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她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她五岁的手指。”“十年树木,百年育人”,教育是一门“慢”的艺术,需要耐心等待,像煲汤一样,微火慢炖,才香浓营养。然而,现实中不乏一些急功近利的现象,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往往让孩子从两三岁起就背单词、学舞蹈、习书画、练钢琴,根本不管孩子是否愿意,是否有兴趣。这盲目的“超前教育”无异于揠苗助长,对孩子成长不一定是好事。
  教育的原点是育人,育人的本质是育心。让我们放慢脚步,静下心来培桃育李,不急不躁,耐心地等待属于每一个孩子独有的花期吧!
  (作者单位:遵义市余庆中学)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23 DDCPC.COM 贵州法制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法制报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