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版面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说法
第03版:综合
第04版:文艺
标题导航
执教师之笔 书校园记忆
粉笔灰
怀念我的大学老师陆青先生
我的母亲我的师
做一名“四有”皆备的好老师
润物耕心静待花开
版面概览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发布日期: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粉笔灰
——追忆扎根乡村执教近40年的父亲
■ 杨顶
“我想天堂一定很美,爸爸才会一去不回”,道不尽人间辛酸,说不清相思疾苦……
我的家坐落在盘州市与普安县交界的一个偏僻山村,村旁一条蜿蜒的小河成为盘州和普安的分界线,因此家乡得名“隔界河”。村落的中央有一所小学,时而传出爽朗明亮的读书声,一个中年男人右手持一颗弯七扭八的“教鞭”,侧身指向不足两平米的木制黑板上工整的粉笔字和拼音正在领读,男人上身稍微有些前倾,左手厚实的手掌托在背带中正在酣睡的小男孩的小屁股上,生怕滑落下来惊扰了小男孩的美梦。这个中年男人就是我的父亲,隔界河小学的一名教师,也是这所“学校”的负责人,那个小屁孩就是我……
那是20世纪80年代初,四岁左右的我刚记事,现在还依稀记得村里没有学校,为解决山里娃的上学问题,父亲作为村里少有的“文化人”,主动带领村民自力更生、斧砍肩扛、人工锯解,家家户户轮流无偿投工投劳,建成了我们村的第一所“学校”。说是“学校”,其实只是具备了可供学生上学的基本功能。学校的外墙是村民就地取材用青石砌的,房顶的瓦是村民自行烧制,檩条橼子、毛坯门框和窗框是父亲从广西请木工师傅在我家院坝改制而成。当时经济匮乏,父亲在经济负担特别重的情况下,请木工师傅在家吃住近一个月。后因实在没钱,没有制作课桌和凳子,就用不规则的木板搭在胡乱用青石块堆砌而成的石墩上,也没有水泥粘合,石墩摇摇晃晃,上课时“桌凳”倒塌是家常便饭,通常学生聚精会神听课时“咣当”一声,大家又匆忙从地上爬起来有条不紊地垒石墩、捡书本、搭“课桌”“板凳”,门和窗户均没有安装,夏天漏雨冬天漏风,这一切都丝毫不影响上课秩序。值得欣慰的是,我们的学校五个年级俱全,当时共五个老师,一人负责一个班,每个班就是一个年级。老师们都是只有初中或小学文化的民办老师,尽管自身文化不高,但都很“全能”,能同时授教语文和数学,将学生顺利带毕业。
儿时的我特别讨厌这个地方,黑板擦擦过木板拼接的黑板扬起大量的粉笔灰,相当刺鼻和迷眼,加之教室是泥巴地面,又无门窗遮挡,坑洼不平的地面刮风下雨时,雨水总裹挟着泥土夹杂着粉笔灰肆无忌惮地拍打在父亲瘦弱的脸上,父亲时常咳得喘不过气来,背上的我跟着咳嗽不止。父亲就在这种“风来风扫地,雨来雨洒水”简陋环境中,为了大山里的孩子,为了我们这一代代人,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坚守,一晃就是近40年,就这样一批又一批,一拨又一拨把大山里的孩子送出山沟沟……
“六月六地瓜熟”,大山里的六月,地瓜的香甜至今仍让人回味无穷,劳作一天的大人晚归时总会带回五颜六色的刺泡等山上野果,有红的、黑的、黄的……酸甜可口,最让人欲罢不能的还是地瓜。傍晚时分,总有一帮山里娃早早地守在村口,害怕别人抢先品尝到第一口地瓜的香甜,只有我没去等,因为重视文化教育的父亲布置了20个生字,必须用粉笔在特制的小黑板上默写正确才能一饱口福。或许是野果诱惑的缘故,每次我都能认真完成,父亲验收合格后,那件灰色的中山装外置大荷包就成了我的零食仓库……没有地瓜的季节也有我预想不到的惊喜,就像写不完的粉笔字一样。
那些年,感觉冬天格外地冷,早上屋檐下总有些长短不一的凝钩,看上去晶莹剔透,漂亮而冻人,父亲用那件已有几个破洞的蓝色大衣把我裹得严严实实,走在熟悉的教学路上,生怕弄脏了母亲亲手做的白毛底鞋。一路上,同龄的小朋友们提着用坏了的铁锅、铝盆简易制作的“神器”,物尽其用来取暖。不知什么时候,父亲手中也多了一个“豪华”物件——“灰笼”,外面是竹丝编织,里面安放一个泥土烧制成的灰钵,灰钵里放些未完全燃烧的木柴块,感觉低调而奢华。到学校后,父亲把我“安顿”在座位上,把我的一双小脚放在“灰笼”上,我成了村里唯一的“干部子女”。父亲第一件事是查看班上的小朋友有没有冻伤,然后用略微发红的手指紧握粉笔,一笔一划挥洒着师者最后的倔犟,生怕对不起下面孩子们一双双灵动渴望求知的眼神,这时我已经上三年级……
我喜欢读书,但我痛恨开学,因为开学的头一天凌晨,父亲指定会撇下我独自到12公里外的镇上背课本,沉重的大背箩会“侵占”父亲的肩膀和后背整整一天。直至傍晚,见到父亲时,他脚上的解放鞋早已被汗水浸透,肩上有两个补巴的灰色衬衫粘贴着后背,花白的头发滚落出豆大的汗珠,浸湿着父亲脸上的皱纹、脖颈、前胸顺流而下,母亲心疼地叫我端来一盆热水给父亲泡脚。父亲汗干后,残留的汗渍在那件灰色的衬衫上弯弯扭扭画出大大小小的版块,好像只有粉笔才能将其归纳。
一九八八年,大姐考上了贵州省警校,我们的小山村沸腾了,大伯伯、三叔、幺叔与父亲一起送大姐去贵阳读书。我童言无忌地问大伯伯:贵阳远很嘞,你们有钱不得嘛!惹得众人哄堂大笑。后来,四个老者东凑西凑,一起送家族的“骄傲”去了贵阳,这趟贵阳之行也成了叔伯们在村民中最为荣耀的谈资,回来后,隔三差五便谈论首次出游经历。每次我都能听到父亲讲“大十字”,虽然听不懂,但是我要默写的粉笔生字却由20个、25个、30个一直在递增,要求也越来越严,不明所以“大十字”到底有什么魔力,神奇的“大十字”已悄然成为我儿时最神往的地方……
长大我终于明白,父亲在车水马龙川流不息的“大十字”看到了城市繁华、城乡反差,切身感受只有读书才是大山里孩子们唯一“通天大道”,父亲为大山里的孩子一直坚守的那份责任与担当也得到了完美的诠释和慰藉,父亲在“大十字”的人生路口再一次果断抉择,日复一日继续着他的使命……
去年六月,父亲病倒住院,我一直在他身旁陪护。完成一系列检查后,主治医生把我叫到办公室,问父亲是从事什么职业的,父亲的肺部因被粉尘严重污染,大部分功能丧失,严重危及生命……我无语凝噎,冲出医生办公室的我嚎啕大哭。在ICU病房住了半个月后,带着万般不舍,父亲终究还是走了,从此地瓜不再香甜……
我知道,在人生的“大十字”,父亲无悔地选择了粉笔,正是有千千万万个像父亲一样扎根乡村的教师,让多少农村娃走出山门,改变命运。
(作者单位:南网公司兴义普安供电局)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23 DDCPC.COM 贵州法制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法制报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