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
儿童近视矫正市场乱象加剧 各方不能再“近视”
  ■ 丁慎毅
   话题回放
  近日,北京市民刘女士向媒体反映,自己7岁的女儿查出75度近视,她便带着女儿尝试了多种近视治疗方法,但效果欠佳,近视度数不仅没有降下来,反而日渐升高,“这与商家当初宣传承诺的完全不一样”。《法治日报》记者调查发现,鱼龙混杂的近视康复治疗市场,让很多家长望而却步,还有一些家长带着孩子尝试一些项目后大呼上当受骗。

  近几年,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矫正领域乱象频发,虚假、夸大宣传等问题突出,严重误导近视儿童青少年和家长,威胁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早在2019年,国家6部门发布的《关于进一步规范儿童青少年近视矫正工作切实加强监管的通知》明确:“在目前医疗技术条件下近视不能治愈。”同时,中消协曾多次提示,有些消费者在试用或者初次接受服务后,可能会有一些“效果”。但它们都是通过放松神经肌肉来缓解因眼疲劳而产生的一些症状,其实近视依然存在。
  当前,儿童近视矫正市场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虚假宣传产业链:市民加盟近视矫正机构门槛不高,普通市民经过5天培训,就可以作为视力矫正指导师上岗;这些“指导师”又建立了近视交流群,制造近视焦虑忽悠家长;近视矫正机构利用学生总体近视率纳入政府绩效考核,诱导家长带孩子做近视矫正,以通过学校的考核。在这条产业链的误导下,便出现“花了数万元没任何效果”“号称三个疗程摘镜,一年后度数反增加”等现象。2022年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面对商家机构关于近视治疗的虚假营销套路,有76.6%的家长表示容易上当。家长在近视防控中踩“坑”,72.2%的受访家长认为是想让孩子摘掉眼镜,心急所致。
  家长被“套路”,是因为监管“近视”而治理不够彻底。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的《2022-2027年视力矫正行业市场深度分析及发展规划咨询综合研究报告》分析显示:中国视力矫正市场规模1037亿,预计未来我国视力矫正行业市场规模将达到1921亿元,视力矫正年均增速为12%。一些地方监管部门或许担心,对视力矫正市场的治理会影响税收和就业,从而没有发挥出更大治理力度。
  家长被“套路”,是因为一些地方政府和学校“近视”。政府考核在预防中小学生近视上缺乏系统性措施,更多的是把压力传导到学校,而一些学校学生课业负担反弹、用眼负荷大,户外活动时间不能保证、眼保健操和体育锻炼流于形式,反而把压力传导到家长,家长最终只能走进“市场”寻求解决之法。
  面对儿童近视矫正机构“收割焦虑”的种种套路,需要各方不再“近视”,而是要多措并举呵护未成年人眼健康。
  家长不能再“近视”。与其“花了数万元没任何效果”,不如把资金和精力用到预防孩子近视上。
  商家不能再“近视”。商家如果一定要做近视市场,必须转到预防近视上来,通过开发相应的科学防控产品、加强视力健康教育、组织户外活动和锻炼等,为预防儿童青少年近视提供有效的应对措施和解决方案。
  监管不能再“近视”。无效的近视矫正,不仅治不好儿童的近视眼,而且让孩子和家庭白白浪费了宝贵时间和大量金钱。更可怕的是,一些治疗方法,有可能会伤害孩子的眼睛、视力,进一步加重孩子的近视程度。
  政府和学校不能再“近视”。各地要精准落实《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光明行动工作方案(2021—2025年)》,创新方式方法,精准施策,持续优化,有效推动全国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工作走深走实。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23 DDCPC.COM 贵州法制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法制报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