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
团结协作 共绘反诈“同心圆”
■ 农忬
  电信网络诈骗,大众痛之久矣。电影《孤注一掷》热映,影片中多种多样的诈骗手段、五花八门的陷阱圈套让人触目惊心,将电信网络诈骗之恶演绎得淋漓尽致,也将人们对电信网络诈骗之痛推向“高潮”。然而,比起荧屏里的演绎,现实似乎更残酷——最近多地警方通报显示,儿童电话手表已经被电信网络诈骗团伙盯上,犯罪分子的罪恶黑手正在伸向年幼的孩子。
  其实,电信网络诈骗并非“新物种”,而是“过街鼠”,人人喊打。早在2020年10月10日,国务院就召开打击治理电信新型违法犯罪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在全国启动“断卡”行动,对电信网络诈骗犯罪进行有力打击。2022年12月1日,《反电信网络诈骗法》正式实施,其中明确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买卖、出租、出借电话卡、物联网卡、电信线路、短信端口、银行账户、支付账户、互联网账号等。”随着“断卡”行动的深入推进,以及反诈宣传力度的不断加大,不仅极大挤压了电信网络犯罪的生存空间,大众的防骗意识也在不断提高。但与此同时,犯罪分子也在不断钻研漏洞,甚至不惜剑走偏锋,把主意打到孩子们身上,让人防不胜防。
  对电信网络诈骗,自然是要围追堵截,力求一网打尽。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就算法治再完善、打击力度再加大,想要完全彻底地抹除电信网络诈骗,显然是理想化的,因为根本就不可能存在没有黑暗只有光明的世界。让孩子“断网”,不让碰大人手机,不佩戴电话手表,或解绑银行卡、免密支付,这样“简单粗暴”的招数,显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身处网络时代,如何才能不让儿童电话手表等电子产品成为电信网络诈骗的“帮凶”,不让孩子们成为骗子待宰的“羔羊”?只有未雨绸缪,加强反诈教育,帮助孩子们学会保护自己,才是防范电信网络诈骗最牢固的“防火墙”。
  迫切需要加强反诈教育的,首先是家长。儿童电话手表容易成为网络黑客和不法分子攻击的目标,自然与其本身在安全性能上存在的漏洞有直接关系,但客观而言,电话手表不是“原罪”,除了犯罪分子的丧心病狂外,“其罪”还表现在家长们的监管缺失,没有定期检查手表是否正常运行,相关设置是否被篡改或者损坏,这才给诈骗团伙留下可乘之机。家长们尽快补上“反诈教育课”,主动关注反诈宣传,提高反诈意识和能力,才能及时为孩子普及防电诈常识,教会孩子妥善使用和保管电话手表。
  而孩子们的反诈教育,越早越好。现在的孩子是网络原住民,小小年纪就轻松“玩转”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电子手表更是成为标配,几乎每个孩子都会佩戴。儿童电子手表同时具备电话和手表的功能,既可以拨打、接听电话,编辑简单的短信,还能够对佩戴者的位置实施实时追踪定位,确实便于家长们随时与孩子获取联系并实时掌握他们所处地理位置情况。但是孩子们的防范意识普遍较差,容易落入犯罪分子花言巧语设下的“圈套”,必须及早对其进行反诈教育,提高他们的防诈“免疫力”。从这个角度看,除了家长的言传身教,加强校园反诈骗教育十分必要而紧迫。要通过校园反诈教育,让孩子们了解常见的诈骗套路和特点,掌握防范和应对的方法技巧,认识电信网络诈骗的严重性和危害性,自觉防范、远离电信网络诈骗。
  电诈分子在“孤注一掷”,反诈教育需“团结一心”。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自觉成为“受教者”,也应该自觉成为“施教者”,积极参与反诈宣传教育活动,推动形成人人识诈、全民反诈的社会氛围,共绘反诈“同心圆”。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23 DDCPC.COM 贵州法制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法制报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